【导读】
尿石症的形成是一个因虚致实的过程,与外感湿热、饮食不当等因素相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结石之形成于下焦泌尿系这一明确病位,而不是胆腑或胃腑等其它病位,必因其肾气虚弱不能气化州都,致水结阻滞下焦气机,加之外感湿热或久食肥甘厚腻之品使湿热结于下焦,煎熬水液结聚成石。
研究发现: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是易成石体质且易出现肾功能损害,平和质成石及肾功能损害机会最少。
不同体质的尿石症患者,平时调养、调摄不同,根据不同体质调养,能更好地预防结石的生成。
阴虚体质
特点 阴虚体质的特点 经常感觉身体、脸上、手脚心发热,皮肤干燥,眼睛干涩,口干咽燥,面颊潮红或偏红,容易失眠,便秘盗汗、舌红少津。
中医调摄
1.环境起居调摄:夏应避暑,多去海边高山。秋冬要养阴。居室应安静。不熬夜,不剧烈运动,不在高温下工作。
2.体育锻炼:宜选动静结合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控制出汗量,及时补水。
3.精神调适:循《内经》“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法,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少参加争胜败的文娱活动。
4.饮食调理:多食梨、百合、银耳、木瓜、菠菜、无花果、冰糖、茼蒿等甘凉滋润食物,喝沙参粥、百合粥、枸杞粥、桑椹粥、山药粥。少吃葱、姜、蒜、椒等辛辣燥烈品。
痰湿体质
特点 身重乏力,容易困倦,久睡不醒。出汗多而黏腻,手足心潮湿多汗,面部油腻感,嘴里常有黏黏的或甜腻的感觉,平时痰多,大便不爽。
中医调摄
1.环境起居调摄:远离潮湿;阴雨季避湿邪侵袭;多户外活动;穿透气散湿的棉衣;常晒太阳。
2.体育锻炼:身重易倦,应长期坚持锻炼,如散步、慢跑、球类、武术、八段锦及舞蹈等。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坚固致密。
3.精神调适:易神疲困顿,要多参加各种活动,多听轻松音乐,以动养神。
4.饮食调理:少食甜粘油腻,少喝酒勿过饱。多食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清淡食物,如白萝卜、葱、姜、白果、红小豆等。
湿热体质
特点 面部和鼻尖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潮湿多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调摄
1.环境起居调摄:避暑湿,环境宜干燥通风,不宜熬夜过劳,长夏应避湿热侵袭。
2.体育锻炼:适合高强度大运动量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球类等,以湿祛散热。夏季应凉爽时锻炼。
3.精神调适:多参加开朗轻松的活动,放松身心。
4.饮食调理:多吃西红柿、草莓、黄瓜、绿豆、芹菜、薏米、苦瓜、茵陈蒿等物,饮石竹茶。忌辛温滋腻,少喝酒,少吃海鲜。
【本期作者】
曾雪姣,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沈阳市老年病医院)泌尿外一科主治中医师。擅长泌尿系结石的中医特色排石治疗、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中医调理,其它泌尿系外科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