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正值春日,草木始萌,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此时也是一个养生保健的重要时节。中医讲“天人相应”,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养生也要“顺天而行,依时而养”才能事半功倍。
清明节气如何养生
一、起居有常 春天来了,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日趋旺盛,末梢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液循环供应相对减少,此时的人们常常出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即所谓的“春困”。
很多人选择晚起对抗春困,其实睡懒觉不能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反而会引起人的惰性,越睡越困,越睡越懒。规律的睡眠才是应对春困最有效的手段,早睡早起,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条件者午睡15-30分钟,或者闭目养神也可缓解春困。
二、食饮有节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清明时节,风干物燥,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我们既要顺应自然的生发之气,同时也要避免肝气过旺,伤及脾胃。
饮食方面,以平肝补肾润肺为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姜、葱、韭菜宜适度进食,要避免吃燥性、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辣椒等,多吃新鲜上市的果蔬。
三、调畅情志 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与春季相应。肝的生理特点是喜欢调畅、顺达,而不喜欢抑郁、烦闷。春季保健重点是情绪上要乐观,努力做到不着急、不生气、不发怒,保持心理稳定。正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扫墓时最好有亲人陪伴。
四、适当运动 清明期间,迎春郊游已成为风俗。经过了寒冷的冬季限制,人体的全身肌肉和韧带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春季人们应该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等,保持体内生机,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
北方的春天昼夜温差大,外出锻炼时要注意防风御寒。平时很少锻炼、年龄偏长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在锻炼时也要考虑个人的体力和身体素质,做到量力而行。
五、春季养生小贴士:百合银耳莲子羹
食材:莲子(去芯)6粒,银耳5g,大枣(去核)3枚,百合5g,冰糖20g,清水500ml。
做法:将所有材料用水洗净,百合、大枣、银耳泡软,备用。先煮莲子至半熟透,水沥掉,再放入百合、红枣加水同煮。将银耳丢入开水中后,即刻捞至冷水中泡。待锅中三种材料均煮烂后,将银耳放入,加糖待溶解后熄火,放温后即可食用。
玫瑰桑菊薄荷茶
组成:玫瑰花2g,桑葚2g,薄荷1g,枸杞子2g,菊花1g,黄精2g。(解春困,醒神明目)
用法:500ml沸水冲泡,随即盖上杯盖,以防香气散失,静待5分钟即可饮用。
【本期专家】
计毅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8年,担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专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委员、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康复专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经典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委。
生命源于关爱,健康决定未来。因时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特色内容,如您在健康养生的道路上遇到了疑惑,请您到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治未病中心,在这里您将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服务。 咨询电话:024-2296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