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0多个小时持续高强度的急救抢救,她累得“心突突”,可是她说“再不舒服也要坚持救患者”;急性脑梗后伴发烦躁焦虑的老人,一不高兴就摔东西,她却说“他也不想‘作(zuō,下同)人’,这是疾病导致的,我们得一直陪着他”……3月8日,记者采访了两位女医生,不论在急诊科还是在普通病房,她们不仅有救死扶伤的技术,更有不惧艰辛的意志,“在患者面前,我们是‘女战士’。”
镜头一:
急诊医生感动朋友圈
“今日所有病人转危为安,成功,收工!”3月8日早8时,忙完一名脑出血患者的急救处置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急诊“红区”医生温梓辰趴在一台仪器的工作台上向后面的同事比了个“剪刀”,而血压显示屏上的“99/67”正是她自己的血压。“因为一整夜都在抢救患者,累得心直“突突”,给自己量了个血压,做了个心电图,指标不好,也还行了。没想到同事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被大家转发。”
从3月7日22时到3月8日早8时,这个“大夜班”,温梓辰和同事们一夜没合眼。
当晚10时温梓辰刚接班,“战斗”就打响了。一位从外地转过来的急性心梗患者,在准备做介入手术的过程中,突然发生室颤,温梓辰和同事们立即轮流做持续心肺复苏和多次除颤,“一次、两次、三次……,终于,患者的呼吸和心跳都恢复了,很快送到介入室进行下一步治疗。”说到当晚惊心动魄的抢救,温梓辰露出了笑容,“我所在的急诊‘红区’接诊的都是危重症患者,而这一晚患者更是一个接一个,而且都很重,在大家的努力下都转危为安。”
病人眼中,医生就是一份希望、一份安心。而事实上,医生也非钢铁之躯,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一直在做高强度的抢救工作,温梓辰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就开始觉得心悸,“即便如此,也要坚持。温梓辰称,作为急诊科医生,就是“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作息时间不规律是家常便饭,有时一顿饭能分好几次吃;连续抢救10多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就算是休息了。”
镜头二:
患者“作人” 她们很理解
“这一趟,我是一定要来的。”3月8日,家住在浑南区?的69岁的赵女士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到沈阳市安宁医院,“我要给九疗区的医护人员送上感谢信。”老人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赵女士的老伴儿患有糖尿病已经12年,2017年10月突患脑梗,出现了轻微的精神症状,丧失了自理能力,去年8月份脑梗复发,精神症状更加严重,总觉得有人会害他,多次要离家出走,前段时间病情再次加重:每天除了喝牛奶几乎什么都不吃;平时只有右侧卧位才能睡一会儿觉;营养不好加长期受压,右臀部长了褥疮……
老人病情加重被送到了沈阳市安宁医院九疗区治疗,该疗区主任王婧懿称,老人病情比较复杂,强烈的精神波动是由于急性脑梗反复发作导致的烦躁和焦虑情绪。“由于当时正好赶上疫情,医院全封闭管理,老人的病情远比预计的要严重,总爱发脾气,经常摔东西,护士喂饭时不想吃就把饭盘给打翻了,而这种情况医护人员都不会去责备他,也不会觉得他在‘作人’,这就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我们在为他进行疾病治疗的同时也为他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治疗。”王婧懿和病区医护人员没事儿就去陪老人聊天,舒缓他的情绪、减轻他对疾病的恐惧,“我们得给他时间,我们得一直在身边陪着他。”面对病情特殊的老人,王婧懿的语气中透露着冷静和坚定。
王婧懿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跟急诊科的工作相比就要“慢”了许多,可就是这种“慢”才让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爱慢慢沉淀,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们的内心要很强大才行。面对患者,我们都是战士。”
望着身体一天比一天硬朗的老伴儿,赵女士哽咽了:“那段时间,因为疫情,不能经常见到老伴儿,但是主任、护士长每隔几天就会给我发老伴儿的小视频,看到老伴儿爱吃饭了,爱说笑了,也胖了,我太高兴了,感谢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