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案例
每年春节假期一过,医院心理门诊都会迎来大量特殊咨询就诊者,他们反映原来心理健康,精力充沛,就是过了春节后,表现萎靡不振,兴趣下降,闹心,工作打不起精神,厌倦生活,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失眠。经过系统检查、心理测试后,心理医生说,他们患的是“春节长假综合症”。
概念
“春节长假综合症”,实际上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疾病,而是指在七天长假前后过程中由于生活规律、生活节奏、社会角色的变化和调整,所引发的一系列身心不适应。包括各种躯体症状、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还可以理解为某些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春节长假综合症”在“假日综合症”中表现最为明显。这不仅仅因为人们连续休息了七天,改变了以往的生活规律,更主要的是,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内涵。
临床表现
“春节长假综合症”主要的生理表现为:浑身乏力、嗜睡、精力不集中、厌食、恐惧、孤独和出现头晕、口干舌燥、烦躁、腹痛腹泻等症状。最容易出现的症状有:疲惫、神经性厌食、工作恐慌——不想上班等。
产生原因
压力和亚健康是主因。导致“春节长假综合症”的心理压力,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蓄积起来的,与许多人对春节功能的认识误区相关。
1.春节原来是缓解一年的紧张工作,全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重要日子。可事实上,常常把春节变成了为工作进行“铺垫”、请客送礼、应酬吃饭的“突击阶段”,如果不是那么紧张、功利,心理负担就会减轻许多。
2.再就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自己和生活的期望值过高。春节,亲朋好友相聚,难免谈起过去的一年。得意者往往沾沾自喜,失意者往往懊悔沮丧,如果一味攀比,难免自卑、产生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会因春节的到来显得尤为强烈。因为,许多人视春节为自我辞旧迎新的象征,一旦心态失衡,就会感觉一年“不顺”。
3.对于春节期间出游、返乡的人来说,春运的拥挤、往返时间的紧迫,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也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严重的身心压力。
平时处于“空巢”状态的许多中老年人,大都期望春节期间能够家庭团聚,子女多回家住住。而子女不仅要考虑到父母和亲友方面的各种应酬,他们还有自己的家庭和事务需要处理。一些“新新人类”,他们有张扬自我的强烈愿望,不愿意遵从长辈的安排,他们希望通过新奇、强烈的刺激宣泄平时蓄积的心理能量。家庭内部期望值的差异,也会引发失落、紧张、沮丧和不满。
4.有的人难得过年回家与亲人团聚,长假结束意味着将离开家乡和亲人,离别的伤感越来越深。
5.有的人对春节休假没有安排,一放假随意而为把原来的生物钟全打乱了,喝酒、熬夜,假期结束了,人也精疲力竭了,身心便处于了亚健康状态。
因此,这些高压力者和平时就已经处于亚健康的人,在“紧张”的春节期间,很容易诱发“春节长假综合症”。
调整心态
一般认为,节后综合症的严重程度,与人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假期游玩和休息的安排是否合理等诸多因素有关,平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者,此尤高发。
远离“春节长假综合症”要学会调理心态自我减压。比如,加强与他人沟通,与他人接触得越多,遇到误会和压力的机会就越少,并要建立一个由亲朋好友组成的支持体系;让乐趣充满工作生活;奉行独立思考,自立自强就难被压力击倒;学会利用自我暗示的技巧,利用沉思、遐想、放松以及利用生物反馈法应付压力;重新振作,选择正确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它。
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一旦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要多跟朋友、亲人或心理医生倾诉,或找适当的“载体”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保持平和心态,学会以放松为主导的“慢生活”,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以欣赏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如何应对?
摆脱“春节长假综合症”,要适当转移自己“假日期盼”心理,提前进行“角色转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节:
1.假期最后几天,最好别让自己再处于兴奋状态,好好待在家里,把自己放回平日的生活规律中。提前想想明天该做什么,理清头绪,尽量平复躁动的心。
2.刚开始工作不宜太紧张、强度不宜太大,应循序渐进,以免因节奏突然变化导致神经衰弱。上班后,可以多和同事聊聊天,如果工作允许,可以和同事边聊天边工作,减少工作的疲劳感,通过自我放松的方法减轻节后综合症。
3.工作半个小时左右应该自己休息一下。因为根据研究,人的注意力大约持续半小时之后开始减弱,这时适度的休息不但可以提升专注力,更重要的是改变一下已经保持很久的姿势。此时,最好的运动就是伸展运动,从肩颈、腰背到四肢,让绷紧的肌肉伸展、拉长。
4.要注意休息,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规律,争取早睡早起,中午尽量保证半小时的小憩。同时适当承担一些工作任务,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有些人会沉浸在春节或旅游的回忆中,其中愉快的事情或郁闷的事情,会让人很难在心理上转变过来。春节或旅游收获的消化,可以今后一段时间内做,不急于一时一地。另外,少数有不愉快经历的人,也应该自我调节,淡忘它,变春节感受为精神收获,以充沛精力投入工作。
结束语
总之,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春节,大家更多是宅在家里,会有一些心理不适。只要我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张弛适度,作息规律,有效应对,就会远离“春节长假综合症”,顺利过度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去。当然,如果出现严重抑郁、焦虑、躯体化,甚至明显言语异常和行为异常,建议尽早到专业精神心理医疗机构咨询就诊,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本期专家】
王永柏,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精神、心理科临床工作20余年,精通精神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