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和同事们奋战在一线,坚守自己的岗位,同时通过国家医学检验中心平台继续进行研发,为将来更加精准、更高效率的检测做准备。相信无论它如何变异,我们都能检测到它,争取早一天发现病毒,早一天切断传播!——董晓龙
在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中,有这样一群“隐形战士”,他们不在临床一线,却时刻和病毒进行着面对面的“交锋”。他们不分昼夜地工作,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提供科学依据,他们就是捕获病毒的幕后英雄——核酸检测人员。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主管技师董晓龙便是其中一员。“我将继续奋斗在抗疫一线,同时通过国家医学检验中心平台继续进行研发,为将来更加精准、更高效率的检测做准备。”董晓龙说。
直面病毒敢于“亮剑”
董晓龙是医院检验科最早一批参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人员,从去年突发疫情以来,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作为实验室的技术骨干,他不仅要完成核酸检测任务,还要完成实验室的常规临床检测工作,每天都要早来晚走。
去年2月3日深夜,董晓龙接到通知,发热门诊有1例高度疑似病例,需立即检测核酸。面对完全未知的高风险标本,他没有退却,主动进入核心区直面病毒,和技师长代娣一起完成了医院第一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报告。
去年7月23日,刚完成其他地区支援任务还在休整期的他,得知大连需要核酸检测人员增援时,第一时间请战,当天董晓龙便同医院其他9位检测人员一同奔赴大连。“我申请加入支援医疗队,此前我参加过大批量、高强度核酸检测任务,应对这类紧急情况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不同平台、不同试剂盒也熟悉,我一定会很好完成任务。”董晓龙说。
从“迷茫未知”到“冲锋在前”
“这过去的一年里,我获得了一生都难忘的经历。从最开始的‘迷茫未知’,到后来的‘冲锋在前’,现在就算大量的标本要求限时检测也完全没有问题。”董晓龙说。回想这一年来的经历,董晓龙表示,虽然很忙,但却十分充实。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整个团队也得到了磨炼,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每一名检测人员的潜力都被慢慢发掘出来,他们对岗位的热情丝毫未减,随时可以24小时连轴转。
“今年春节期间的值班报名表格刚一发下来,从农历大年三十到初六,24小时的班次瞬间被填满,简直就是‘手慢则无’。”董晓龙告诉记者。
大家的拼搏精神影响着我
检验人在医院是基本不与患者直接打交道的一群人,虽然不与患者直接接触,但却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病毒的标本。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穿着防护服,承担着平日里数倍的工作量,在检测任务最吃劲的时候,为了能让患者早点拿到最准确的检测报告,他们穿着防护服敢于与病毒直面较量,经常是8小时或者更久。“大家能够把休息、吃饭全部抛在脑后,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董晓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