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摆体位、拍片、上传图像,检查完毕后,消毒设备和场地。这就是放射技师每天的工作日常。今年的农历大年三十正赶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放射科技师吕鹏值夜班,“急诊放射科没有节假日,越是节日越是忙,最多的时候一天照过200多位患者,我好像赶上了12个除夕的夜班。”
“在2020年的那次疫情中,历时四个月,我转战三地。我深知,我不是英雄,只是尽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在‘急、难、险、重’任务前,不畏艰险,在抗疫前线留下‘红色’的身影。”——吕鹏
“一定要精准再精准”
说起放射科技师的工作,吕鹏说,影像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拍出最精准的片子,给患者摆体位是最关键的一步,“急诊患者多以外伤、术后较多见,遵从医嘱了解临床医生想看到什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给患者摆体位,每天重复最多的是话是:向左转、向右转、双手抱头、吸气憋住……有的患者不配合,我就一遍遍说,因为如果体位摆不好,片子就白拍了。”
吕鹏说,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证据,我们就是医生的“眼睛”,一定要精准再精准。“这也对放射科医师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全面掌握临床知识,特别是解剖结构,要达到外科医师的水平,还要熟悉诊断设备的各种技术。”
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吕鹏发现,会有一些特殊投照体位出现,而这些特殊体位在书上找不到投照方法,吕鹏就上网查找资料,与临床医生交流沟通,模拟患者摆体位,摸索研究投照方案。
“想不到自己有这么大的能量”
“这次抗击疫情也让我得到了历练。”吕鹏作为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在2020年抗疫工作中,历时四个月,转战三地。“在支援武汉战疫中,苦与累是每天必须面对的,只要穿上防护服就不能吃喝,车载CT空间狭小,每天大约拍摄50位病人的片子,从录入患者基本信息,帮病人摆好体位,曝光,传图,车内闷热的环境,每天汗水湿透全身。”
2020年4月1日,吕鹏跟随援武汉医疗队回到沈阳,14天的集中医学观察期尚未结束,他便接到了新任务:出发驰援黑龙江绥芬河。在绥芬河,医疗队遭受了连日的暴风雪,气温骤降,队员们在户外工作冻得手都拿不出来。经过一个月的奋战,医疗队为绥芬河市的全部疑似病人和部分确诊病人进行了肺CT筛查和检查。
2020年5月13日,队员接到紧急任务,星夜奔赴吉林开展新冠疫情防控救治工作。此时,包括吕鹏在内的8位援鄂医疗队员抗疫已达整整100天。“想不到自己有这么大的能量,可以一直战斗。”
“我骄傲我是一名影像技师”
影像学诊断,是筛查新冠肺炎的重要环节,为及时诊断确诊和疑似患者提供重要依据,是抗疫一线的“侦察兵”,不能有一点疏忽、一点差错,要给医生信得过的诊断报告。在转战三省的战疫中,吕鹏作为团队里的技术核心,他对移动CT车的性能、参数以及工作过程了如指掌,从CT工作配置准备到与当地医师沟通,从与工程师联络到新队员培训,每件事每个细节,他都力求做到最好。“战友”给他的评价是:“虽然外表大大咧咧,但是干起工作来却细致入微,是团队的实力担当。”面对超强的工作量和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吕鹏毫不畏惧,凭着过硬的技术出色完成工作,得到了患者与同事们的高度肯定与赞扬,并光荣入党。
回忆转战三省、长达124天的驰援时光,吕鹏说:“苦也好,累也好,但我真的觉得,能为国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挺荣幸的。我也挺感谢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收获了爱情。”原来,在驰援的这段日子里,吕鹏的女朋友一直照顾他的父母,“她也在医院工作,更能理解和支持我,那段日子多亏有了她,去年12月12日,我们登记结婚了。回望2020年,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我骄傲我是一名影像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