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从智能识别通道有序进入门诊。李浩摄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战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优异表现,给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者2月3日走访医大一院发现,该院的第一道防线——安保体系为整个医院的疫情防控工作加装上了一道“铜墙铁壁”。
三道防线
实现防控闭环管理
进入门诊大门,迎面而来的是智能测温仪并设发热预检分诊台,由有多年经验的医护工作者轮班值守。值班医护工作者将对体温异常者进行甄别,如符合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条的,立即通过专用通道将其闭环转移至发热门诊就医,避免交叉感染。
与仪器一同“站岗”的还有安全保卫部的工作人员。大门守得越严,门诊里的上万名医患越安全。安全保卫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就在进门环节,两道智能安检机即将上岗,该院是全市范围内首个引进智能安检设备的医院。目前该院十个人脸识别摄像头已与警务系统24小时联网,随着智能安检设备投入使用,将大幅提升医院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走进门诊大门,测温并没有结束。该院还在各楼层设立卡口进行二次测温。“即便前两个环节都失效了,到了门诊诊室内,医生也会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并进行流行病筛查,遇疑似病例医院将立即启动疫情防控预案,安保人员进行清场,医务人员立即将病人转移到发热门诊就诊。”安全保卫部负责人说。
280名员工
确保安保有效运转
先进的智能设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为医大一院构建了安全保卫的物理屏障,安全保卫部30名职工以及250余名保安人员,则是支撑这套物理屏障有效运转、关键时刻不倒伏的中坚力量。
疫情防控期间,记者当天的采访由安全保卫部工作人员全程引领。在门诊南侧入口,该名负责人因刷码失败被保安拦下,要求重新刷码。在门诊楼内一处卡口,因不符合通行条件,记者与该名负责人再次被阻止通行,“按规则,你们不能通行,请后退。”
因为这些保安没有“通融”的余地,严格执行上级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也会引发部分患者的不理解。为了解决患者预约看病难、扫码难等问题,安保人员专门录制了“门诊就诊语音提示”,详细讲解了门诊网上挂号的方法、就诊须知和疫情防控常识,通过广播和扩音器循环播放,让患者有更好的就诊体验。同时,张贴门诊温馨提示,让患者少走弯路,指派专人到门诊入口处进行讲解指导。安保职工和保安人员,在隔离患者、封闭病源、防止疫情扩散、维护门急诊就诊秩序等方面发挥了职能作用。
智能识别
助力防控高效便捷
医大一院门诊每天的正常接诊量达到了1.2万人,即便疫情防控期间减量30%,每天涌入医院求医问药的患者也要超过8千多人。这8千人,有很大一部分为老年患者。
疫情防控期间,该院门诊区域开放南侧入口并设置专门通道,要求患者扫码并测量体温后进入门诊。老年人普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如果采用传统人工登记的方式,一来耗时耗力,二来信息不准确,一旦患者中出现疑似确诊病例,很难倒查找到密切接触者。
2月3日,记者在门诊大门前设置的安检通道看见,两处特殊的智能闸机已经上岗。门诊部主任罗钢介绍,这两台闸机是根据门诊实际需求联系厂家专门定制的,60岁以上老人刷身份证后,面部识别系统会进行比对,确认信息无误并自动完成体温测量后放行,老人的身份信息会被记录到系统后台。一旦医院出现疫情传播情况,会很快追查到老人信息并上报疾控系统。据悉,这是全市医疗机构首次采用专门为老年患者提供的身份自动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