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京 秋
谢京秋,1938年生于江西南昌市,祖籍江西宜春市。16岁获江西省第二届美展二等奖,作品开始见于报刊。历任辽宁美术出版社创作员、编辑、副编审,中国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名誉理事、铁岭画院名誉院长、辽美书画院副院长、广东南潮书画院名誉院长。
创作连环画、年画作品约50余件(套)。作品4次入选全国美术展览,获全国一等奖(套书、合作)一次,获辽宁省连环画创作二等奖(最高奖)。并获全国连环画工作荣誉奖、全国优秀编辑奖、2008年全国出版界书法美术作品展一等奖等。作品先后在日本、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并被收藏。
作品《国画家》《中国美术报》《中国花鸟》《中国书画报》《辽宁画报》《美术大观》《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华商晨报》、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均对其做过专题介绍与报导。出版有 《谢京秋国画集》《水墨牛技法》等著作。
本图请横屏观赏
散牧图中国画 谢京秋作
墨韵天成 清气袭人
——读谢京秋先生的画
■ 王华超
读谢京秋先生的画,顿感清气袭面。清气何来,这清气分明来自生活的磨练,几十年的绘画创作编辑工作,使谢京秋先生的画具有了百读不厌的意趣。
清气何来,这清气自然来自笔墨和意境,画面的品格高下,只需要把握两点即可:一是笔墨,笔墨是一种形式语言, 画家的面目多是靠笔墨勾画出的,一个画家的传统功夫、个性特点、艺术修养如何,笔墨就是一面镜子,一幅画作的优劣高 下,形式美感占到了一半,而形式美感靠的就是笔墨。
牧歌四条屏 中国画 谢京秋作
二是意境,意境是内容的核心,画家的学识修养、生活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水平,从画的意境中可以清晰窥见,如果是一幅笔墨新颖独到,意境优美深遂的画作,那么肯定就是一幅难得的佳作。反之,如果笔墨软弱,张狂无度,陈旧老套,意境浅薄、 粗俗,不堪入目,了无新意,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值得一提。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画家王冕所作脍炙人口的题画诗句。显然,末一句的“清”字,便是此诗的诗眼。何者为清?清是一种气格,亦即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从心性修养说,应为“理正气清”;从艺术风格上看,则是雅洁不俗。与王冕同代的大画家赵松雪曾为之叹到:“乾坤清气少”。金代诗人元好问也曾诗云:“万古烧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足见“清为贵”。
红楼梦人物·黛玉中国画 谢京秋作
元人徐显,明人宋濂,清人朱彝尊都写过王冕的传记。记载着他曾“为田家子,少即好学”。还曾“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真可谓绝意仕途,以全其道。“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至此,躬耕而食,不入时趋,守望着自己心灵上的清。这种活法,在“名缰利锁”的元末,实在是出污泥而不染了。也难怪到了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里,王冕便成了文人的楷模,且于开篇叙述,成为全书的“第一着眼处”。其实,爱梅、写梅、画梅,乃至生活在梅花中间,正是了解王冕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王冕曾说“花卉之中,唯梅最美。”可见心灵上的清与梅花品格之清的冥合,才使他的精神得以寄托和安顿。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言及王冕,是因为我似乎能从谢先生清气袭面的作品中和谢先生人品、艺品的追求中,依稀感受到历史传统和文化名人的身影。
红楼梦人物·史湘云中国画 谢京秋作
清新亮丽,墨韵天成。透过谢京秋先生的绘画题材,能明显看出他对“仕女”和“水牛”情有独钟。谢先生笔下的“仕女”,或沉思或眺望,或弹筝或奏琴,或甩袖或舞帕,或洗发或梳妆,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不散发出青春的新鲜气息。画仕女的画家林林总总,而谢先生的美女画却有独到之美,理想之美。谢先生笔下的“水牛”更耐寻味,“笔简、形具,意周,神全”,温情脉脉,善态可掬。
秋翁遇仙图中国画 谢京秋作
历代画家画牛多为工细严谨的风格,讲究笔情墨趣的画牛创作是近代的事情,从清末任伯年的作品中初见端倪,及齐白石先生则发展成“似牛非牛”,李可染先生则高度提炼概括成以写趣为主的形象。已故著名画家黄胄先生除以画驴著称外, 也从写生入手画了许多既有水墨韵致又真实可信的牛的水墨写生画,拓展了写意画的领域。谢京秋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以牛为师,以生活为师,以创新探索为目的,既有鲜明的继承,又不落前人巢臼,形成了牛画的自我面目,其格在“神逸之间”,实在是难能可贵。
静谧 中国画 谢京秋作
20世纪50年代初期,谢先生很年轻的时候便显露出不同凡响的绘画才能,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并且获得了江西省第二届美术展览二等奖。50年代后期,由于他在连环画、年画领域中的突出成就,被辽宁美术出版社聘为专业画家,创作出 《小英雄谢荣策》《枯木逢春》等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他的连环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与他人合作的《西游记》 荣获全国第四届连环画评选一等奖。谢先生被推选为中国连环画委员会委员,为中国连环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谢京秋先生曾过往古城徐州,我与先生曾与楚都酒楼匆忙中一见,但留给我非常难忘的印象:谢先生肯定是那种怀珠握玉,不愿张扬的人,观其画亦如其人,清气之下有着非常朴实厚重的内蕴,这样的人正是艺术界的真君子和伟丈夫。
王华超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本文摘自/杂志《同泽书画》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