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到来,全国多地的进口冷冻鳕鱼、进口冷冻去骨牛肉、进口冷冻带鱼、进口冷冻牛肉等外包装样本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在此背景下,虽然临近春节,但进口冷链食品在沈阳遭到消费者的冷落,部分企业对于进口冷冻食品的仓储、进货、销售更加慎重,并出现用国产生鲜予以替代的现象。
国产生鲜受消费者青睐
在沈阳某大型超市的生鲜区,消费者李先生正在查看一盒带鱼包装背后的产品信息。他向记者表示,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事件频发,自己看的主要是带鱼产地。如果产地是外国的,就不考虑购买了,还是国内的比较让人放心。
在近期开展的居民对进口冷链食品的认可程度调查显示,100%的受访者在发现进口冷链食品出现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源后没有继续购买进口冷链食品的意愿,有97.89%的受访者认为现阶段购买肉制品和水产品应该选择国产。目前居民普遍对进口冷链食品存在一定戒备心理,尤其是进口冷冻水产品,而更倾向购买国产生鲜食品。
大部分消费者表示令自己消费观念的转变主要原因是近期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呈阳性事件频发,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更相信国产生鲜。
进口生鲜进销量下降明显
疫情不仅促使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也让进口生鲜的仓储、生产、经营企业发生转变。沈阳某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20年12月20日沈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存储进口冷链食品实施专库专区管理的通告下达后,对进口冷链食品严格实施专库专区管理、批批检测、件件消毒、信息追溯。受疫情影响,进口冷链食品每日入库量呈明显下滑趋势,较疫情前减少了近50%,与此同时,国产生鲜食品每日入库、出库量较疫情前增长近30%。
近期的进口冷链食品库存、销售情况调查显示,进口冷链食品和国产冷链食品消费占比大约分别为20%和80%,进口冷链食品的销售比重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国产冷链食品消费占比自2020年12月份以来已上升到86%左右,进口冷链食品消费占比下降到13%左右。
此外,依托大数据分析,对93家主流网络平台销售进口海产品、肉品的网店进行了调研。其中,淘宝48家,天猫3家,京东9家,阿里巴巴32家,苏宁易购1家,从2020年9月份以来销售进口肉类、水产品均呈下降趋势,11月份环比下降30.47%,12月份环比下降14.45%。
国产农副产品价格稳定
由于进口冷链食品进销量下降,国产生鲜消费量增加,很多百姓担心价格会不会大幅上涨。根据1月1日的数据显示,沈阳市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储备能力都较强,仅福润、千喜鹤、双汇等三家大型屠宰企业每日生猪屠宰上市量约7600头。副食集团、海吉星、雨润等10大冷库有肉类、水产品等各类冷冻食品库存9.7万吨,其中猪、牛、羊、禽等肉类冻品3.6万吨,能够保证市场供应。
根据沈阳市相关部门1月第三周价格监测等数据分析,在保证市场供应数量稳定的前提下,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的变化,能够实现平稳运行的态势。
在消费者观念与市场供需情况的双重转变下,进口冷冻食品需求量、销量大幅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国产货”销量大增,国产生鲜行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