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卧床的86岁老人突发胸闷,家人拨打120寻求急救。但是,老人所居住的小区,是沈阳正处于封闭状态的中风险地区。怎么办?沈阳急救中心快速反应,按照疫情防控转运标准,快速将老人转运到医院就诊,确保了老人的生命安全。
1月9日,沈阳急救中心铁西二分中心站长陈众接受记者采访时,特意拿出一张司机班长于晓雷的“湿身照”介绍说:“脱掉防护服那一刻,我才看到,我们工作服的前胸、后背全都被汗水湿透了。”
来自中风险地区的 呼救
1月5日17时21分,120指挥调度中心接到呼救电话:“沈阳市皇姑区文水社区内,一名老人在家中突然胸闷,需要急救。”
任务指令几乎同时下发到急救人员手中。当时,该小区已被列为中风险小区进行封闭管理。面对这一特殊情况,沈阳急救中心疫情转运队陈众小组没有丝毫犹豫,大家立刻穿好防护服等全套防护装备,启动负压急救车,快速赶往患者家中。
抵达现场后,陈众了解到,患者是一名86岁的老人,常年卧床不能下地活动。小区封闭期间,老人只有一个儿子陪伴身边照顾起居。5日傍晚,老人突然出现胸闷气短症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患者近来没有接触疫情相关人员,不发热,急救小组立刻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并准备将患者转运至急救车上,快速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来自老旧小区的 考验
特殊情况下,转运病人已然不是平日里那般按部就班。体重较重不能活动的患者、厚重的防护服、狭窄的楼道、没有担架员……身穿防护服的急救人员在搬抬患者过程中,面临着随时可能把防护服挣开的风险,但他们能体会患者和家属的焦急心情,必须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
由于患者家住在老旧小区三楼,楼道空间狭小,走廊昏暗,几经迂回,负责抬担架的陈众、于晓雷全身衣服都已经湿透。“难受的是,护目镜里全是水雾,我们连楼梯台阶都很难看清,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摸索着往下挪动。”陈众回忆说。
终于,在急救人员的努力下,患者被平稳地抬至急救车上。此时的沈城已是万家灯火,室外零下20多度的低温天气中,一阵寒风吹过,急救人员身上的汗水瞬间变成了冰碴,“刺”得每个人仿佛瞬间掉进了冰窖。
来自患者家属的 感谢
开车门搬运老人过程中,急救车内的温度快速下降。细心的陈众担心患者着凉,第一时间把被子盖到了患者身上,并和护士长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很快将患者安全送达指定医院。原本焦急万分的患者家属,看着急救人员为老母亲所做的一切,不停地道着:“谢谢!”
走出医院隔离病房门外,疫情转运队陈众小组的三名急救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此时,陈众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又是一个新的急救任务。三人小组立刻打起精神,快速给救护车消毒,换上新的防护服, 赶赴下一个急救现场……战疫最前线,陈众们就是人民的生命卫士,为沈阳市民,为中风险地区的居民,为每一个有需要的人,搭建起了“生命转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