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多地报告新增新冠肺炎本土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疫情反弹风险加大。中国医大四院时刻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高难度手术不停歇!
56岁患者脑内长出一颗2cm大动脉瘤,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威胁着他的性命。这个动脉瘤位置及其特殊复杂,手术风险极高,这种情况还能救治吗?
中国医大四院神经内科团队在高连波教授带领下与全院多相关学科通力合作,采用最新的PED技术,完成了这个高难度的手术,“拆弹”成功。这例手术也是医院首例通过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复杂巨大颅内动脉瘤。标志着中国医大四院神经内科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领域有了新的进展,填补了东北地区神经内科领域治疗空白。
01
极度危险
男子颅内特殊位置存有“炸弹”
最近,家人发现56岁的赵先生出现了异常:他说话开始笨拙,表达不清。随后,家人带着他到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赵先生的颅内左侧颈内动脉有一颗动脉瘤,瘤体大约2cm大。也就是说,赵先生已经面对着瘤体随时破裂出血,危及生命的风险。
家人非常着急,当地医生表示,这种情况需要尽快进行手术,但是手术风险很大,建议去大医院进行手术。随后,家人带着赵先生慕名来到中国医大四院,找到了神经内科主任高连波教授求助。
02
接下挑战
多次评估决定采用最新技术
随后,医生对赵先生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检查。通过造影检查发现,赵先生颅内的动脉瘤已达到19.2*16mm。医生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颗动脉瘤位置非常特殊。对于这种情况,高连波教授有了判断:手术过程中,瘤体随时可能炸开,后果可想而知。这也意味着留下患者进行手术,对于医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
面对着患者家属求助的眼神以及完全的信任,高连波教授下定决心,直面挑战决定手术。
术前,为了把风险降至最低,高连波教授团队反复讨论手术方案,并对各种手术方案进行了多次的评估及研究。最终决定,采用目前最新技术——血流导向装置中的PED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这例复杂颅内动脉瘤。
03
完美合作
多学科联手高难度“拆弹”成功
手术方案确定后,医院神经内科又与麻醉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导管室、放射线科等科室联合,专家们集体讨论手术各步骤细节,以确保整个手术过程顺利进行。敲定手术日期后,多学科联手对赵先生展开了手术。
高连波教授带领中国医大四院神经内科介入团队,在多学科的配合下,沉着应对,一步一步将动脉瘤栓塞,准确释放血流导向装置,仅用时2小时就完美地将巨大动脉瘤“拆弹”成功。
手术后,患者很快就清醒了,可以正常交流,手术效果非常好!随后,赵先生被直接转入神经内科ICU。高连波教授表示,1天后患者就可以下地行走,日后便可逐渐恢复健康人的生活。
04
成绩斐然
已连续开展4例 成功率100%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可导致致死性脑出血,特别是体积较大的动脉瘤,风险极高。在影像检查普及的今天,颅内动脉瘤检出率较以往提高,预测风险更精准,但治疗手段多以传统的开颅夹闭,介入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为主,并发症及复发率高。
新型的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 ,FD)中PED装置(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的出现为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其治疗动脉瘤复发风险为零。中国医大四院神经内科团队连续开展4例应用PED治疗未破裂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目前未发现动脉瘤复发。
05
不忘初心
多年耕耘确定辽宁领头军地位
中国医大四院神经内科在高连波教授带领下,坚持以脑血管病(卒中)为专业重点,于2008年率先在辽宁省内创建脑血管病救治中心,创建辽宁省首家卒中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全面开展了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诊疗和血管内治疗技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动、静脉溶栓,急性期血管内支架取栓,颅内、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技术、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领域均达国内领先水平,处于辽宁省AIS急诊急救领域领头军地位。
多年来不忘初心,高连波教授带领团队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诊疗技术,使得中国医大四院神经内科团队血管内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填补省内技术空白,更好地服务广大辽沈地区的卒中患者。
06
科普知识
PED装置小常识
关于PED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原理及优势
1.通过血流导向作用及高金属覆盖率,减少瘤腔内血流,促进血栓形成,闭塞动脉瘤颈,且不影响穿支动脉供血
2.PED目前是治疗复杂动脉瘤(大型、巨大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重要方法
3.与传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相比,PED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复发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