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根据冬至的节气特点,中医认为应当顺应“冬月闭藏”的特性,调整自己和家人的起居和饮食,做好养生保健。
一、避寒就温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至节气,机体阳气深藏在内在下,气血温煦体表的能力不足,因而要“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防寒保暖,宜勤梳头,常戴帽,勤搓手,常晒背。平日要注意对头颈、胸腹、腰背及关节进行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不宜衣着单薄、节食减肥、食饮寒凉,也不宜有过劳、纵欲等扰动肾阳的行为。
二、艾灸补阳
冬至是阴阳自然转化、阴阳交接的时候,冬至后是人体阳气最弱,也是阳气渐生的时候,艾灸是中医温补阳气最佳的方法之一,冬至后若能适当地进行艾灸调养,可以温养、培护微弱的阳气。穴位宜选神阙穴、关元穴和足三里穴。
神阙穴为肚脐所在处。
关元穴在人体的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
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旁开一横指。当人屈曲膝关节90°时,膝关节前方会出现两个凹陷,外侧的凹陷中央即为犊鼻穴。
艾条温灸法:一般选用松软、无杂质的纯艾条即可,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每次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三、双耳保健
中医认为“冬季与肾脏相应”、“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常用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廓。
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发热发烫为度。
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四、泡脚通络
脚位于人体最下部,是阳气最不易到达的地方,很多阳虚者都会有脚发凉的情况,在冬季更为明显。足部连通着许多经穴,泡脚可以祛寒通络、利湿活血,是冬季既方便又有效的外用调理方式之一。睡觉前用42℃左右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可使下肢血管扩张,帮助睡眠。如果能加一些花椒、红花、肉桂、生姜等热性药材煎出的药液,效果会更好。
五、养生食疗
从冬至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即“气始于冬至”,民间谚语有“冬至进补,开春打虎”之说,认为冬至是调补身体的大好时机。一般而言,冬季进补以食用具有温补作用的食材为主,如羊肉、牛肉、生姜、枸杞子、黄芪、党参等,同时适当进食白萝卜等具有理气消滞作用的食材。进补宜适度,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的食物。
中医认为羊肉性温、大补,具有补中益气、温肾助阳、补虚填精、祛寒温胃等作用,非常适合冬季进补食用。
羊肉炖萝卜
配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本期作者】
张文静,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业务办主治医师,中级营养师,医学博士。中国针灸学会常务委员,辽宁省针灸学会中医微创与经筋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