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安全帽就能走哪定位到哪、喷淋降尘装置能根据环境变化智能启停、监测预警系统全天候、全方位、无死角作业……没错,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华润瑞府工地,这里的智慧工地每天都在上演安全、质量、工程进度一体化管理的“智慧大片”。
12月20日,沈阳市智慧工地建设现场观摩会在和平区华润瑞府建设项目召开。据悉,和平区在建工地35个,其中智慧工地平台已经覆盖12个,预计2021年,和平区在建工地实现智慧平台全覆盖。
工地那么大,工人素质参差不齐。如何确保安全管理时时刻刻无死角?光靠说教显然是不够的。和平区应急管理局于今年年初引入第三方智慧管管理系统,不但安全管理人员由原来的15人,减少到了5人,而且,这种科技监管是24小时的,从工人进入到工地开始,安全帽上的“芯片”,就己经开始启动,工作时的每一个动作都逃不过智慧的“鹰眼”。在这个“智慧工地”的“心脏”——智慧指挥大屏前,我们看到1名指挥人员面前放着4个对讲器,一边目不转睛查看着大屏幕,一边用对讲器与正在前方施工现场作业的工人进行指挥塔吊调整角度。能实现智慧指挥的不止于此。
据这套智慧工地系统软件的开发者辽宁和城平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钱苏阳介绍,目前,和平区有华润瑞府工地和方大两个建筑工地引入了“智慧工地”建设项目,该项目引入“互联网 ”理念和技术,联合了八大体系搭建成了全方位覆盖的“智慧工地”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劳务管理“一帽通”。在办公区和施工区,工人们通过智能安全帽搭配实名制系统进入现场,帽子芯片中记录个人的照片信息、档案信息等。通过智能安全帽,可随时了解现场各工种人数、人员流动和出勤情况,及时调配资源到最需要的地方。智能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人员运用相关手机APP,可随时将发现的质量隐患上传到管理系统平台,简化了工作流程,监督也更加直接有效,便利的信息分享方式让人人都能化身为质量员。智能安全管理。项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提示,可进行现场隐患排查,督促立刻整改并严格复查监督,所有安全隐患整改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即可封闭成环,及时得到整改。智能进度管控。借助“斑马进度”系统,项目从源头快速有效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快速计算最短工期,推演最优施工方案,及时根据情况修改计划,提前规避施工冲突,保障项目进度。
通过运用系统辅助项目计算关键线路变化,准确预警风险,在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强了企业和项目的竞争力,降低了履约风险。智能物资验收。利用遍布项目的红外对射和摄像头,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APP随时了解现场整体材料情况,并提取相关内容进行多维度分析,为供应商管理、物料现场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持,实现降本增效。智能视频监控。项目在施工现场各个重要地点共设置了30个摄像头,监控室24小时均有值班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可通过云建造APP以及“智慧工地”平台实时监控现场,随时掌握现场情况。实时视频监控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加全面掌握重点区域情况。如遇紧急问题,可以迅速采取响应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可视化大型机械运行监控。工地搭载塔吊运行监控系统,结合塔机模型,实时显示多维度监测数据,通过实时的吊钩监控画面,实现塔吊运行状态多方位监控。
同时,所有设备的运行数据都会自动存储在系统后台中为安全教育提供依据,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提高塔吊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把握施工进度。智慧环境管理。管理人员可以实时通过现场的LED大屏幕查看工地现场温度、湿度、PM2.5、PM10、风力、风向等。项目搭载的环境监测系统可以控制雾炮、喷淋等设备,当PM2.5超过设定的预警值时,自动启动喷淋降尘系统,达到降低粉尘浓度,改善施工现场环境的作用。
沈阳市和平区安委办将基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重新整合的背景,在传统安全生产监管的基础上,率先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汛防台、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业务整合,将与城市安全相关、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诸多系统集成在一个统一的大系统里,构建了跨部门、多网格合一的综合性应急管理平台,是管理模式创新的典型体现。该系统可实现业务内容“看得全”、企业管理“看得深”、区域范围“看得远”、实时动态“看得透”、合力监管“管得实”、隐患风险“防得住”。
在历时半年的准备后,和平区建筑工地“AI+智慧工地” 平台也正式启动建设。以建筑工地管理运行系统为例,和平区目前共有38个建筑项目部,生产人员达6000余人,安全生产综合执法人员6人。如今建设主体较多、监管力量不足、情况较为复杂等问题凸显,仅依靠“人力”的传统工作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治理创新的实际需要。为此,和平区安委办从智慧手段着手,探索建筑工程全生全命周期管理的新模式。
此次打造的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系统能够从宏观层面对所有建筑工程情况实现一屏观、一网管、一网防。在建筑领域为突破率先落实“观管防”要求。实现“一屏看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完成从治理能力的提升到治理体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