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纽扣电池就能污染600吨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一节电池会使1立方米的土地失去种植价值;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东太平洋上漂浮的巨型“塑料漩涡”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德克萨斯州,形成了东太平洋上的垃圾岛。这些漩涡中的废弃物被鱼、海龟等海洋动物吞食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毒素,最终经由海洋生物、鸟类的身体进入到人类食物链中……这些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沉重的现实。二O二O年是“世界地球日”的五十周年。然而,全球气候异常,各地灾害频传……再不抓紧保护地球,人类如何自救?
为了引导学生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以实际行动身体力行。2020年12月,浑南区第一小学邀请慈济慈善基金会的志工们再次走进河畔校区,开展一系列的的环保宣讲活动。
慈济志工们不仅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给孩子们讲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垃圾分类的方法,还具体地示范讲解怎样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和进行奶盒回收。整个活动充满仪式感和趣味性,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环保系列课程是学校特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9年起,慈济慈善基金会的志工们每月都到河畔校区为同学们进行环保系列讲座并布置任务。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了12个垃圾分类回收箱。孩子们不但在学校践行垃圾分类,还将家里的可回收垃圾带到学校来投放。
牛奶盒是由纸、塑、铝三种材料组成的复合包装,奶盒的回收再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垃圾,还可以回收原料做成地板、垃圾桶、桌椅、办公用品等。每1吨奶盒可以生产0.5吨再生纸、0.25吨再生塑料、0.175吨再生铝,相当于少开采9颗十年大树、1.5吨原油、21吨铝矿,减少土地填埋7立方米。
以前,同学们每天都将喝完的奶盒送到卫生间,堆得像一座小山。现在,在慈济志工的带领下,同学们每天都利用午休时间将奶盒清理回收。
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操作越来越熟练,不仅把奶盒处理得干净整齐。还会认真地将盆和剪刀清理干净,将走廊擦到没有水和奶渍为止。
孩子们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还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有的同学说:撕奶盒手好累呀,想想妈妈每天做那么多家务活一定更辛苦,我以后要多帮妈妈干活。
学校特意腾出一个环保站存放回收的奶盒。并将这项活动的回收资金全部捐献给慈济慈善基金会,去资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做环保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浑南一小将环保主题系列课程与学生校园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好习惯、争当环保小卫士。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奉献爱心、支持公益、服务社会,努力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