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累!一个字概括了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生及家长的身心状态。
繁重的课业是主要负担。
学校、家庭、培训机构三点一线,是孩子及家长最熟悉的行动轨迹。我们看到,步履匆匆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也看到,身心俱疲的家长也越来越多。
减负,成为群众之盼。
近日,外省某学生家长因个别教师“微信群布置作业”给家长造成增负的问题,愤然退出家长群,从而引发学生家长网上接力喊话,让人们再次聚焦“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一热点话题。
为坚决纠正加重学生负担的不正当做法,省教育厅印发《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明确规定,学校必须“零起点”教学、学校必须合理确定考试难度、学校必须控制作业总量……
“十要求”出台后,有学生家长又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新焦虑。
减负,不是一家之言,也不是一家之事。
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从何做起?辽宁日报记者深入调查。
【引子】
“每天,你的课业多吗?”
近日,记者在部分城市中小学校校门口随机采访数十名中小学生,问了同样一个问题后得到的答案近乎一致——“多!”
一名小学三年级女孩告诉记者,她每天晚上10点钟才能上床睡觉,而睡前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做作业,“即使这样,时间还是不够用。”
“我没有时间玩。”一名初中一年级男孩对记者说,“自从我上了中学后,我就再也体会不到玩的滋味了。”
“我根本就没痛快地玩过。”一名小学六年级女孩说,她在上幼儿园大班时,父母为了让她尽早适应学校生活,提前一年为她办理了退园手续。她在校外培训机构提前学完了小学一年级课程,之后,每个寒暑假都会在这家培训机构提前学完一学期的书本课程。
记者注意到,每天放学后,来不及回家吃饭、直奔校外培训机构的中小学生不占少数。
一名小学三年级女孩对记者说,她每周有两天晚上在校外培训机构补课,周六周日两天在校外学习超过6个小时……“我有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课内的、课外的……”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还了解到,在中小学生家庭中,“一人学习,全家不闲”,全家人围着课业转的现象十分普遍。
“孩子写作业,大人负责检查,录视频、拍照片、对答案、转发家长群……”一位初中学生家长说,孩子累,大人更累。
学校教育功能“缺位”无形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小学生及家长为课业所累的局面?
“开学时我给孩子一起买了10本‘田字格’,可是,我没看老师带着孩子认真练过几个字,就已经开始布置‘看图写话’了,我只能格外替他找书法班练字。我不得不再找作文班,提前教孩子写作文。”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向记者大吐苦水。
有学生家长反映,个别学校非“零起点”教学、超纲教学,导致家长不得不到课外培训机构为孩子补习本该在学校里应该解决的课业,这是带给孩子过重课业负担的客观因素。
“课上讲得快、课下抓得严,课上不解决、课下反复练。”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说,这种现象在中学阶段表现得比小学阶段更为明显。有的教师赶超教学进度,把两节课并成一节课讲,两个月讲完半学期的课业,学生在课内消化不了,就得在课下反复练习、大量做题。
“我孩子每晚11点前睡觉算是早的。背的、写的、读的、练的,有的老师还要求线上打卡,孩子忙得没有空闲时间休息。”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说。教师要求高、家长不放手,双重施压下,学生负担很重。
“学校总有各类名目的统计表、回执单,还有网上答题的要求,教师也不是三头六臂,只能布置给家长。”有家长对此表示十分不满。各级部门交叉重复、布置随意的各种监督检查、各类评比事项和统计要求,不仅给教师带去负担,还挤占了教师教学及批改作业的时间,无形中也给学生及家长增加负担。
“没有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边界,是造成课业负担不可承受之‘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省人大代表、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决策咨询研究部部长赵海千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均有各自主责主业,教师、家长履职不清,最终带来的结果都是为孩子层层加码。
赵海千说,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场所,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特别是中小学高年级教师不能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由,也不能为提高教学进度,盲目用“提速”“题海”战略,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校内时间解决应知应会知识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规范并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同时,要设计好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指挥棒。
记者了解到,此次省教育厅出台的“十要求”明确,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严谨控制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不得安排安排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场所开展专项工作,不得要求教师重复填报同类表格数据等内容。
家庭教育功能“错位”助长“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沈阳市沈河区三经街一名二年级小学生很神秘地告诉记者,“阿姨,我们班张淼淼(化名)同学妈妈坚持不住了,今天她告诉我,她去补英语了。”
张淼淼妈妈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老师上课前问班上谁没有参加过校外补课,就咱孩子站起来了。说心里话,我坚持不住了。”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只能让孩子‘从起跑线上就加速跑’。”采访中,家长们坦言,竞争客观存在,能舍得孩子累,却不能忍受孩子“落后”。
“我感觉让小孩真正累的,还不只是课内作业,大量的校外培训,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兴趣班挤占了孩子们的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和睡眠时间,而校外培训机构多以应试为导向,节奏快、内容满。”鞍山市铁东区的一名学生家长说,在她身边,盲目攀比、冲动报课的家长就特别多,她认识的一个孩子在周末两天休息时间要“转战”四家培训机构。
专家称,家庭教育功能错位,某种程度上成为减负实施的绊脚石。目前,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源头已由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方面转移。
提前学、超速跑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沈阳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就曾对自己班级学生的校外补课情况做过调研。
在开学第一堂课上,这名教师问,“咱班学完初一上学期课程的,请举手!”全班学生几乎都举手了;她接着问,“咱班学完初一一年级课程的,请举手!”全班有80%的学生举手了;她最后问,“咱班学过初二课程的,请举手!”全班有30%的学生举手了。
沈阳和平区一名初一学生家长说,她的儿子就是在小学毕业后,利用暑假期间在民办培训机构把初一上学期的语数外三门学科全部学了一遍,她为孩子交了2680元钱的补课费。
提前学还不算啥,拔高学势头更胜。
“虽然校内的课程安排不超纲,但考试竞争就放在那了,选拔PK无上限,孩子只能越学越难、越考越高。”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说,目前他的孩子在课外培训机构补习的英语课程水平相当于非英语专业四级水平,达到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规定水平。
家庭教育功能错位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辽宁教育学院兼职心理教研员、心理高级教师董巍认为,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目标导向,必然会激发出很多无视教育教学规律的“过高”“过快”“过严”“过重”的学业训练模式。
“为了取得好成绩,家长不惜重金给孩子补课、请私教,导致课业负担翻倍;家长督促学生抢跑、拔高学,为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校外补习机构不顾教育规律,通过各种强化练习达到快速提高孩子成绩的目的,反向给家长、孩子戴上应试枷锁;学校面对越来越普遍的‘课外提前补习’的现象,不得不改变教学起点,赶超教学进度,拓宽授课范围。”董巍说。家长、社会办学机构、学校、三方“夹击”,不利于教育教学良性发展,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学校、老师、家长、社会都应该成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保护者,而不是‘只见成绩不见人’的施压者、训练者和管理者。”董巍说。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只是对学校单方提出要求,也提出了对家长的期待。”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在学校、教师不折不扣严格落实“十要求”文件精神的同时,呼吁家长要保持同步,结合自己孩子的学业实际,量体裁衣,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发展规律,避免让孩子陷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
让“精准+创新”成为“减负”助推器
此次出台“十要求”从制度上为中小学生减轻课业负担作出明确规范。
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对“十要求”解释说,减负核心是提质减负,把教育质量提上去,把负担减下来。要求教师在作业内容把握上更专业、判断更准确。
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减负不是喊在嘴上,而需落到行动上。
“创新+精准”是减负的助推器。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省不少中小学校已经陆续推进减负不减质量的科学有效实施办法。
在丹东市福民街小学,为让小学生们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学校在作业布置上,设计出 “三分法”,即布置作业分层次,“一分”必做没有选择,“二分”提高鼓励选择,“三分”自主自由选择,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量体裁衣。
“我们由同学年的教师统一规划一周教学进度和内容。各科教师先用“三分法”设计好每节课的作业,并进行试做,随后学科之间相互协调,保证作业量合理。设计好课业后,每周一向家长公示。班级老师在具体授课时,根据班级实际,适当微调作业内容。”学校相关负责人说。在辽宁省实验学校,记者了解到,学校把课业研究纳入日常管理。基于每一门学科的标准,建立了备课、上课、批改、辅导、监测、评价各环节的常态化研究制度。
辽宁省实验学校校长张丽文介绍, 学校以常态研究、科学统筹、分级管理,促进课业精准,做到“减负提质、轻负高质”。
“不仅是备课环节,包括作业批改环节,都有规范。由各学科教育研究室统筹作业命题设计与实施,集体研究、设计,教研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分别协调学段、年组、班级作业,相关部门跟进检查、督促、评价。”张丽文说。
“针对初中生特点,学校制定了‘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的三级备课制度,杜绝超纲教学现象。同时,集备组统一研定作业总量,作业布置前向班主任报备,从源头上控制了作业量。”营口市实验中学校长益东介绍说,在批改环节上,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管理和奖惩力度,对作业完成和批改情况向家长进行反馈。
学校要学会“抓起”,家长要学会“放下”。
“在当前教学和升学目标下,单纯依赖减轻课业量治标不治本,根本在于培养中小学生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率。”张丽文表示,引导中小学生自我规划学习、自我管理时间的能力更为重要,提升孩子学习的内生动力,而在这一方面的责任,家庭教育责无旁贷。
沈阳市沈河区二经街第二小学四年四班李翼飞是班级里的“小学霸”,学习好还不耽误玩。他的妈妈戴晓瑜对记者说,让家长“放下”,不是放下责任、放手不管,而是放下焦虑、放下盲从、放下浮躁。四年来,戴晓瑜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精心为他选择阅读书籍和学习资料,并坚持陪伴孩子学习,引导他自主学习。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长在教育理念上也要与时俱进、跟进创新。”戴晓瑜说,有意识地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强制为引导。比如通过在家里打造个性书房,制造学习气氛、营造书香氛围。
“家长要承担起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手不管。”赵海千说,家长要把侧重点放在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与行为习惯、品格与人文素养的培育上,发挥好教育陪伴、引导、督促、关怀的积极作用。
专家呼吁,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一家之言,更不是一家之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唯有形成合力才能促成变局。减负不减责任,学校、家庭要各司其职,家校共育、携手并进,找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平衡点,才能不让减负成为一纸空谈,让中小学生真正放松下来。
【新闻链接】
11月10日,省教育厅发布了《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其中对于微信群布置家庭作业、家长批改家庭作业和超纲超进度教学等热点问题提出了措施。
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
1. 学校必须“零起点”教学,严禁敷衍教学超纲超进度教学。
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对于新的知识内容一律“零起点”教学,保证课堂教学完整性。对于非“零起点”教学的学校和校长取消评先评优资格。严禁强制或暗示学生订阅教辅材料等行为。
2.学校必须合理确定考试难度,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排名。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考试内容,不出偏、怪考题,考试难度适当。严禁公布考生个人或集体的考试成绩、名次等信息,校内不得开展各班级学生考试成绩排名。
3.学校必须控制作业总量,严禁挪用挤占自习课时间。
学校制定作业实施方案,教务部门、年级组长、班主任分别协调统筹学校、年级、班级各学科教师科学合理布置作业,把握作业内容形式和总量。学校要明确规定合理充足的学生自习课时间,严禁无故挪用、挤占。
4.教师必须精准布置作业,严禁布置惩罚性、重复性作业。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45分钟,初中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60分钟。严禁教师在微信群、QQ群等布置家庭作业。
5.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
对于不按时亲自批改作业的教师,一律取消职务晋级、评先评优资格,学校校长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6.学生要主动独立完成作业。
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时间,加强自我管理,主动独立完成作业,不敷衍、不抄袭。
7.学生要做到每天坚持校外体育活动。
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要纳入家庭作业任务。严格控制好居家上网时间自觉保护视力,最大限度少使用电子产品时间。
8.家长要做好学生家庭作业的督促落实。
家长要积极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不额外给学生增加家庭作业负担。做好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安全保护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时将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反馈给教师。
9.家长要做好学生睡眠保障。
家长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家长要控制学生电子产品使用时长,防止学生沉迷网络。
10.各地要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严格控制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
不得安排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场所开展专项工作,不得要求教师重复填报同类表格数据等,保障教师批改作业时间。
下一步,各地各校要结合本地实际,对教师作业管理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将其纳入教师工作量。强化督导检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此项工作作为对各地教育工作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除了省监督举报电话之外,各地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及时回应,认真查实,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