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内伤脾胃,百病尤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是食药受纳运化的主要部位,因此中医师诊治时往往会叮嘱患者“忌口”。“忌口”指的是要避免摄入有碍脾胃功能和化生湿热痰瘀的食物,多指生冷、油腻、荤腥、辛辣、发物,具体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忌生冷:指冷饮、食大量生蔬菜、水果等。寒邪可直中中焦损伤脾胃,困遏中阳,因此不要吃寒凉的食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应当放到常温后或加热后方能食用。
忌粘滑:指糯米、大麦、小麦及其制品。黏滑之品或困遏气机导致气滞,或有生发之性容易引动病根,消化功能不好和外感热病的患者尤应注意。
忌油腻:荤油、肥肉、油煎炸食品、乳制品等。油腻之品易化生湿热痰浊,因此脾胃功能不佳、超重或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外感热病的患者尤应注意。
忌腥膻:海鱼、无鳞鱼(平鱼、巴鱼、带鱼、目鱼等)、虾、蟹、海味(干贝、淡菜、鲍鱼干)、羊肉、狗肉、鹿肉等。腥膻之品易引发过敏,也会干扰药物正常性味归经,故有过敏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皮肤病、外感热病的患者尤应注意。
忌辛辣:葱、姜、蒜、辣椒、花椒、酒、烟等。辛辣之物易化生湿热,耗伤气阴,因此外感热病、阴虚体质和湿热体质的患者尤应注意。
忌发物:除腥、辣等外,如荞麦、椿芽等芽头、蘑菇、鹅肉、鸡头、鸭头、猪头、驴头肉。发物容易引动病根,对于痼疾、痈疽等患者尤应注意。
同时我们还应知晓,“忌口”只是中医调摄法中的一个环节。为了预防疾病发作,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忌劳累、忌过激情志、忌过饱、避免风寒、保持肠道通畅。将中医理论和健康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康复。
【本期专家】
李涵,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科普室副科长,副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在站博士后。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中医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人才,沈阳市健康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入选沈阳市健康教育知名专家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