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已达到200多万。如果不加防治,预计到2030年,我国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将达到600万。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而脑卒中一旦发病,其病理生理过程很难逆转,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比较有限。尤其天气转凉,心脑血管病进入高发期,防治脑卒中显得更为重要。建议冬季防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理膳食、控制高血压、控制高血糖、高血脂、戒烟限酒、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措施。
经过大量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是防治脑卒中的有效药物之一,它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复发率显著下降。阿司匹林的作用就是抗血小板的聚集,当我们的身体发生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时,在动脉血管壁上会形成包含脂质核心的斑块,这些斑块会导致血管的硬化、狭窄,同时也会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程的发展,逐渐由稳定变得不稳定,如果这些不稳定的斑块在某些情况下,出现溃破或破裂,我们体内的凝血机制就会被激活,大量的血小板就会形成聚集,聚集的血小板以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血块”,堵塞血管。阿司匹林的作用,就是在出现斑块不稳定,甚至破裂时,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所以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接下来我们谈谈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高血压的诊断率高达五成以上。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性和纤维条索样坏死,还可形成微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发生脑出血。高血压促使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可造成管腔狭窄,且斑块破损可并发脑血栓形成。因此管控血压,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正常人血压呈明显的昼夜节律,表现为“双峰一谷”,建议口服长效降压药1天服药1次, 24小时平稳控制清晨血压和全天血压的作用,将血压控制平缓,才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长效降压药有“缓释”和“控释”之分,一般不能嚼服或切碎,会影响药物释放速度。多数“缓释”降压药建议在晨起服用,可以保证日间有相对更理想的血药浓度。“控释”药物建议每天定时服用,前后相差时间最好不超过1小时。在健康生活方式基础上选择长效降压药物,控制清晨血压,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血糖异常的中老年人,需要将控制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做到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药物治疗。目前降糖药主要为磺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等。磺脲多为餐前半小时口服;双胍类可降糖、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等;对于以下情况建议应用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口服降糖药使用禁忌时,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改善症状,远期预防并发症是至关重要的。
血脂异常是脑血管病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中重要的一项目,在进行充分的生活方式治疗(特别是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维持理想体质量、戒烟限酒)的前提下进行药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血脂异常。目前临床常用的调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以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他汀类药物治疗是血脂异常防治以及ASCVD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基石。只要合理用药,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需要患者定期复查血脂、肝功、心肌酶等化验指标。
除以上几个方面,寒冷季节保暖的前提下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慎早锻炼;兼顾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戒烟、戒酒、劳逸结合、低盐低脂饮食,多吃鱼类、蔬菜、水果。注意精神、心理卫生,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减少紧张、焦虑、抑郁情绪。总之冬季一定要预防、治疗兼顾,常备好药,安心过冬,不让心脑血管病乘虚而入。
【本期专家】
徐冰,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市科委百名科技英才,沈阳市第十二届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拔尖人才,辽宁省人大代表,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委员兼督查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脑卒中防治分会常务委员,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小血管病组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神经病学与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和沈阳市神经病学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