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每年冬季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高发季节,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更容易诱发心梗。这类患者大多数既往都有冠心病史,而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及便秘都是常见诱因。专家吴桂平主任建议,此时人们要随时关注气温变化,适度增减衣物。一旦发病最好及时就医,抓住黄金抢救时间。
冬季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1.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冬季昼夜温差较大,冷暖变化极不规律,从而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促进了血栓的形成。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影响心脏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此时往往发病突然,难以预测,死亡率和病残率都很高。因此,对于老年朋友们来说冬季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2.监测血压合理用药
很多高血压患者夏天的时候血压很好,甚至不用吃药,但是到了冬天血压波动较大,容易发生意外。忽凉忽热使人体血管时常处于从扩张到相对收缩,又从收缩到扩张的状态,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一种威胁。而且,在天气凉爽时,一些心血管病患者会放松警惕,日常起居和服药失去规律,容易导致疾病急性发作。所以冬季要坚持监测血压。不能擅自停药或增减药物,要遵从医嘱,保持血压平稳,避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安全度过冬季。
3.科学锻炼强身健体
冬季气候寒冷,许多人户外活动减少,加之饮食上习惯大鱼大肉,很容易导致体重大幅上升。而肥胖又易诱发高血压,如果血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任其发展下去,那么一些很凶险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就会找上门来。
心血管病防治应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锻炼。经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的代谢。适当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各器官的含氧量及全身各脏器机能。
4.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所以控制饮食是预防心血管病很重要的条件。
心血管病防治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并且通过合理的饮食积极控制体重。
心血管病人的正确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应季水果。增加纤维膳食,也就是多吃粗杂粮、干豆类、蔬菜、水果等。
5.莫名疼痛警惕心梗
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症状并不典型。有些患者首先出现的是急性腹痛,常被误诊为胃肠炎、胆囊炎、胃肠穿孔等,而做心电图检查可发现是大面积心肌梗死。一般来说,腹痛型心肌梗死发生时,表现为突然的上腹部疼痛、呕吐、腹泻,而以往无类似病史,服用治疗胃痛的药物无任何疗效。另外,牙痛也有可能是心梗的征兆,可表现为牙痛剧烈,但无明显牙病,同时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极度虚弱、有濒临死亡的感觉;牙痛部位不确切,往往数个牙齿都感到疼痛,服用一般止痛药,疼痛不能缓解。其次,心梗之前还往往有这样的先兆:以前从未发生过、在活动时突然胸疼,或晚上睡觉过程中甚至会突然疼醒。
因此一旦发生以下几种发病情况应即刻就医:
1.当患者头晕,伴随肢体麻木,或者头痛呕吐,或者出现嗜睡且意识障碍时,应迅速前往医院。这很有可能是急性脑血管病。
2.当患者胸闷胸痛持续时间变长,频率增加,并伴有明显气短,大汗,感觉呼吸困难,这有可能是心绞痛恶化或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了。
3.当患者的血压持续增加,吃药也无法控制,尤其当收缩压在180以上,舒张压在110以上,患者要立即到医院就医。
建议有冠心病病人或老年人的家庭,最好要在家里准备一些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一旦出现发病信号,应选择其中的一种药物舌下含服。
在家庭急救的时候,一定让病人就地休息,千万不要随意搬动病人,以防止因搬动加重心脏负担而发生意外。让病人保持便于呼吸的舒适姿势。解开患者衣领、腰带,立即吸氧,一时找不到氧气,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同时应尽快拨打120赶往医院救治。
总地来说,只要心血管病人冬季能做到合理用药、注意保暖、适量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平和的心态,就可以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季。
【本期专家】
吴桂平,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沈阳市优秀专家、领军人才,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血脂及代谢性心脏病学组委员,辽宁省康复医学会心肺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冠脉介入治疗和起搏器植入治疗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高血压的临床与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