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冬季来临,天气转凉,在疫情常态下,老年患者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要注意环境因素诱发的疾病。天气和气压的变化容易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颅内血管收缩引起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作性神经血管疾患。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多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及疲乏无力,少数典型病例发病前有视觉、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先兆,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其发作可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各种理化因素、精神因素、内分泌和代谢因素等。
偏头痛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遗传、饮食、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与偏头痛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和部分偏瘫性偏头痛患者的遗传因素最明显,而有先兆偏头痛的阳性家族史又比无先兆偏头痛多见。在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的易感基因研究方面,只有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突变与先兆偏头痛相关。由于偏头痛的易感基因难以明确,提示其是一种诸多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
诱发因素:有睡眠因素太多或太少的睡眠都可能诱发头痛。
饮食因素饮食不规律,或平时食如奶酪、巧克力、酒等,均可诱发头痛,但是不同个体有所差异。
锻炼因素有规律的锻炼有利于减少头痛发作,但少数患者锻炼可诱发偏头痛。环境因素如强光、闪烁等视觉刺激,以及天气变化等。
药物因素服用某些药物,如谷氨酸钠、硝酸酯类、咖啡因等。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烦恼、抑郁等。
内分泌因素如女性月经来潮、排卵等。
偏头痛有多种并发症其中偏头痛性脑梗死是指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在本次发作中除一种或更多先兆症状持续超过60分钟外,其他皆符合以前的典型发作,不同的是本次发作还出现与先兆症状一致的大脑区域缺血病变,且经由神经影像学证实为缺血性脑梗死。偏头痛与脑卒中可同时或不同时出现。卒中可诱发头痛的出现及头痛病情的变化,偏头痛也可增加卒中风险,诱发缺血,甚至引起偏头痛性脑梗死。在很多遗传综合征中,偏头痛和脑卒中也可并存。 有先兆偏头痛与卒中的关系更为明确。 研究发现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卒中比例更高,但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无显著关系,卒中与 偏头痛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影响年轻患者。罹患有先兆偏头痛或无先兆偏头痛也可增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风险。有偏头痛既往史患者,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并且30天内再入院率增加。因此外科术前准备,对于有脑卒中既往史的患者固然要关注,对于存在或合并偏头痛的患者也需重视。
偏头痛与卒中的关系在特殊人群关联更密切。年轻患者:有先兆偏头痛和脑梗死体积增加有关。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出现严重心血管病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冠状动脉重建术、心血管病死亡率风险增加。
偏头痛与缺血性卒中、围手术期卒中、心源性卒中、隐源性卒中、颈动脉夹层,均有相关性。偏头痛对女性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青年人卒中有重要意义。偏头痛与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皮层扩散性抑制、脑血管反应性、房颤、血液高凝状态、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为偏头痛与卒中相关的潜在机制。内皮功能障碍是否与卒中相关,尚不明确。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反复发作、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伴有恶心和呕吐时。
已确诊为偏头痛,出现头痛性质改变时,应积极就诊。
已确诊为偏头痛,头痛24小时未缓解时。
已确诊为偏头痛,服用药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出现其它症状时,如肢体麻木、视力改变、口齿不清、语言障碍、偏瘫等症状。偏头痛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分为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另外,自我调节亦是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 偏头痛目前尚不能治愈,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急性发作期立即服药,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消除伴随症状并恢复日常功能。配合预防治疗可以降低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功能损害。同时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尽量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预后相对较好。
预防措施
避免以下诱发因素可减少偏头痛的发生: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避免紧张、焦虑、烦恼、抑郁等。
避免饮食不规律,或食用奶酪、巧克力、酒等易诱发头痛的食物;避免服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等。
有规律的锻炼有利于减少头痛发作。
避免声光刺激,如强光、闪烁等视觉刺激。
天气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冷风直吹。
【本期专家】
闫静,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二科副主任医师。沈阳市特病体检鉴定专家,沈阳市医保中心检查特聘专家。从事神经内科工作15年,擅长各种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尤其急性期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神经科相关技术专业:治疗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等),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病),癫痫发作,头痛,痴呆,脱髓鞘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