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贵,男,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西树林组村民,1951年7月出生,1975年9月入党。曾担任过四合城乡西树林大队书记,老窝堡村委会副主任、支部委员,连任五届老窝堡村村主任。
西树林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沙丘连绵起伏。那时候,村民遭受沙害,坚守着几块贫瘠的土地艰难度日。就是这仅有的几亩耕地,也不断被流沙挤压,如果再不治理就会被流沙吞噬。甚至难以生存,为保住耕地,我依赖这块土地度过了人生半百光景,在我57岁时,毅然决然地决定不再参与村级政治管理,义无反顾的走向沙丘深处。
初心向往,持之以恒,桀骜沙丘戴上了绿色凉帽。我家中六口人,妻子和闺女们对我的治沙造林想法大力支持。我从2001年开始与国营彰武县四合城林场合作造林,2004年5月份与林场签定2073亩国合造林合同。林场提供难以治理的宜林沙荒地,我个人出资出力造林并负责管护,成材后有效益林场和个人三七分成。为了完成自己造林的梦想,更好的管护林木,我以8000元的价格买下育苗基地的简易房,从此昼夜独自守护在山林中,专心植树、绿化荒山,不改初心,一干就是19年。19年的造林生涯,使我对树木更加情有独钟。到了造林季节我把一些杨树苗栽植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刚栽下去,就被风沙吞噬了精光,我早就有这个思想准备,吹没再栽,再栽再吞噬……经过了无数次折腾。老天不负有心人,虽然成活率特别低,毕竟在白茫茫的沙丘中出现了点点绿色,这更加坚定了我向科尔沁沙地进军的决心和信心。大自然,给人打击,也给人经验,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使我渐渐地摸索出了一系列治沙造林的经验。一株一株增加,一片一片延伸,使这片荒沙一点点停下了继续进犯的脚步。
持续干旱,杨树立枯,愁肠百转多少失望无助。虽吃尽了苦头,费尽了心血,但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看到了治沙的希望。但是近几年的持续干旱,使大量的杨树得了立枯病,显露出大面积死亡趋势。三分造,七分管。随着林地数量的增加,林地管护也成了老大难。
在全面禁牧之前,农户大量发展养殖业,牛羊对幼林地的破坏严重,我为此经常一个人夜间巡逻,对幼林地死看死守。同时我利用农闲或晚上休息时间,走家串户,一家一家的讲解保护沙区植被的重要性。当知道了许多老百姓家的羊群是因为草料不够才去林地放牧时,我又向畜牧技术部门请教了青贮饲料和羊群圈养技术,指导老百姓进行圈养。多年来,我走遍了沙区周围5、6个村屯100多养殖户家中,周围的老百姓也从一开始的漠然到了后来的热情相待。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封山禁牧力度加大和群众自觉性的提高,在林地内放牧的人一年比一年少,林地内植被恢复也一年比一年好。
物质无感,精神富足,以成就绿色事业为毕生追求。植树造林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把每年林作间种承包地收入和草原补贴收入全部投入到造林、治沙中,家庭生活非常艰苦,现在住房极其简陋不能防风挡雨,但我无怨无悔,也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近两年由于气候原因造林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仍然没有打消我对造林事业的执着。
19年的艰苦奋斗,荒山变成了绿洲,造林面积已达2400余亩,共计造林26万余株,现有保存率20万株,其中杨树13万株,油松和樟子松7万株。我自己对未来五年有个规划,要在五年内使这片林地上保存各种树木达到30万株。我看山守林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连续19年没有回家过一个完整的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匆匆忙忙的和家人吃完晚饭后,又独自一人回到了看护房的家,望着远处的万家团圆,心里总是充满了对妻儿的愧疚和思念。
我用自己的治沙事迹,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坚韧品格,树立了彰武治沙人的光辉形象。我这一生和沙漠有缘,只要做好治沙造林一件事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