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与新冠肺炎叠加,增加了防控难度。为此《健康沈阳·头条号》结合秋冬季疾病发病特点,推出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系列科普,及时开展秋冬季疾病预防控制的健康宣传,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养成疫情常态化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进入秋冬季,卒中门诊的人数不断增加。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俗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四高”特征。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目前85%的发病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等属于脑缺血,大家常说的脑溢血属于脑出血。
卒中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性和可干预性两类,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卒中预防主要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饮食、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心理因素、以及既往卒中史和既往TIA史等。
脑卒中并不是不能防治,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就能极大的降低脑卒中的风险,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是远离脑卒中的关键。以上危险因素,您如果有3个以上,那么您就属于脑卒中的高危人群,需要及早排除危险因素,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脑卒中的发病。
9月末的一天,退休在家的张叔叔因2小时前突然出现的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口齿不清来医院卒中中心。到院后立即启动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建立静脉通路,给予相关检查检验,头CT未见出血。NIHSS评分高达11分。符合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适应症。与家属沟通后,决定立即行动脉取栓治疗。手术及时,顺利!原本堵塞的脑血管成功开通!原本缺血的脑组织及时恢复供血!
术后第二天,患者张叔叔病情明显好转。右侧肢体活动自如,语言对答如流。出院时NIHSS评分降至3分。基本生活自理。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4.5小时以内采取静脉溶栓,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如果能够成功溶栓,病人有望恢复正常。所以早期识别脑卒中的信号,争取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中国推出了适合国人的急性卒中快速识别方法即“中风120”,是一种适用于国人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牢记“中风120”,早期识别脑卒中,一旦发现症状及早纠正,不要浪费了宝贵的“黄金4.5小时”!!!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远离卒中。
本期专家
张丽杨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辽宁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神经环路重建与康复研究学组常务委员、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市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卒中学会常务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阳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神经内科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的诊治,临床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