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变化是花卉跟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凌源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杨贺向网易辽宁介绍,他称规模和品种的不断扩大给更多人带来了收益。
11月12日,由辽宁省网信办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朝阳行媒体采访团走进凌源市,深入乡村,将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
享有“南有云南 北有凌源”的盛誉
截止到2019年末,凌源市花卉生产面积2.1万亩,年产鲜切花2.3亿枝,种球0.3亿粒,品种包括东方百合、郁金香、玫瑰、菊花、龙胆、荷兰菊等十几个系列100多个品种,产值突破6亿元,成为了省政府确定的“一县一业”重点扶持产业,被中国园艺学会球根花卉分会确定为“中国百合第一县”,“凌源百合”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被央视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最具魅力农产品。
这里有个村靠种花让村民走上了幸福生活。
东城街道房申村位于凌源市东南方向3.9公里处,辖区面积14.7平方公里,有山场面积11000亩,耕地面积1980亩,其中平地1500亩,山坡地480亩。域内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风大,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促清爽,冬季漫长严寒。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日光充足,水热同季,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地域性差异不明显。下辖4个村民组,580户,2116人,党员65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23人,村民收入主要以种植花卉,养殖业为主,年人均纯收入2.5万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
温室大棚改变生活 人均增收2万以上
大喇嘛沟村过去没有一栋温棚,人均收入不足370元,从1991年开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尝试利用荒山荒坡劈山建棚、坡地建棚,采用沟下打井,引水上山,统一供水,统一规划的方式集中建棚,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保护地生产由1991年的35亩发展到2012年末的1988亩,日光温室发展到959栋棚,户均超过2个棚,人均增收20000元以上。人的生活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市场意识日益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由过去的穷山沟变成了现在的黄金沟。
全市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41.7亿元
凌源的设施农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早在1992年,凌源市委、市政府就针对凌源雨养农业的不利因素,劣势反求,确定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一场革命和“书记工程、政治任务”来抓。多年来,几届领导班子始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富民工程”,强力推进,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全民动员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氛围,先后出台了二十余项优惠政策,在土地、水电配套、资金、技术、市场、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问题上为农民提供周到服务。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强化科技示范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工厂化育苗和龙头企业的作用。截止到2017年末,全市日光温室规模达到24.7万亩,其中设施花卉2.2万亩。设施蔬菜品种有黄瓜、茄子、番茄、椒类、食用菌等30多个品种,其中新品种覆盖率达到80%,每年引进新品种20余个,反季节蔬菜年产量120万吨,花类品种有百合、郁金香、剑兰等10个系列,60个品种,年产鲜切花2亿枝和优质种球0.2亿粒。全市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41.7亿元,仅此一项促进农民年人均增收5200元,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凌源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