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鱼池能产1万多斤,”养鱼户佟艳杰美滋滋地告诉网易辽宁编辑。
11月4日,在辽中区潘家堡镇潘家堡村养鱼户佟艳杰家养鱼池看到,七八个人穿着红色的橡胶皮裤扯着一张大渔网,大声地喊着一二、一二的号子,干劲十足地齐力收网。一侧机械传动带把装好的一筐筐鱼运到大货车上。看着鲜活的鱼儿在鱼筐里跳跃,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捕捞现场人们的脸上。
一条养鱼产业链拉动一方百姓致富
“养鱼二十多年了,今年我包了两个鱼池,主要以匡鲤鱼养殖为主,套养点白鲢鱼苗,今天出的都是白鲢鱼苗,今年行情挺好,能卖到2块多钱一斤,两个鱼池产1万多斤,能卖2万多块呢!加上鲤鱼销售,一年净收入能达10万多块。”佟艳杰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一个产业拉动的是整条产业链,养鱼户丰收了,自然带动了上下游经济。
大清早开着车收鱼的丹东铁甲水库承包者田勇表示,他每年都会来辽中收十几万斤的鱼苗,就是因为辽中的白鲢鱼苗是在南方进来的,品种较好,长的品质优秀,生长力旺盛。“有竞争力,效益好”这也是各地进货商来辽中拉鱼的主要原因。
据辽中区农业农村局渔业管理科科长苑晓楠介绍,辽中区养殖水面共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达8万亩,养殖面积约占全市的一半,在全省内陆池塘养殖面积占比第一,2019年的产量约有11万吨,产值达到14亿元。全区养殖户共有1千户,其中有30户是国家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4户是省级良种场。
坚持淡水鱼养殖标准化作业
“鱼生病是很难预料到的,对于我们养鱼户而言,多少都会遇到鱼病的事,除了到鱼药店和养鱼专家那里寻求帮助,到饲料厂学习科学养殖方法外,咱们区农业农村局在养殖技术、鱼药监测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养鱼户佟世杰说这番话时显然很有底气,淡水鱼养殖一直存在高风险性,死亡率较高,面对各种鱼病和养殖技术等问题,辽中区的渔民们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淡水鱼养殖标准化,不断发展无公害淡水鱼养殖,力求让人们吃到品质更好,味道更鲜美的淡水鱼。
下一步,辽中区将加大力度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快形成渔业产业链,引进深加工企业对辽中淡水鱼进行深加工,增加渔业附加值;持续标准化养殖,引导鱼户健康养殖,打响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