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鸡冠山镇西部有一个以香菇种植为主导产业的美丽乡村——暖河村,2019年该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并于2020年9月通过了省级专家组的考核验收。“出门不沾泥、山泉送到家、处处闻花香、天黑能下田......”提到暖河村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村支部书记张凤坤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村干部就要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办点好事、实事,说别的都是虚的”,这是张凤坤常挂在嘴边的话,自2008年上任以来,也是应了这句话,让他赢得了全村百姓的尊敬,特别是解决大家“出行难”的问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修路书记”。
暖河村内现有香菇种植合作社2个,规模达160多万棒,主要集中在四、五组,但四、五组的路却成了制约香菇销售的症结,晴天路面坑洼不平,雨天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群众怨声连连,也是张书记的一个心病。然而修路需要大量资金,村里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重新修路。张书记天天琢磨如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得知今年的财政一事一议项目又开始了,张书记就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然而2.3公里的路基得村里自己解决,张书记又到村里的几家企业争取资金支持,经过多方筹措,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修路款10万元就到账了,张书记脸上露出了笑容,四、五组的路终于在9月25日开工了。
但困难总是源源不断地出现。这天施工队的于师傅打来电话说:“四组村民王成和家玉米地影响修路宽度,我们商量了半天也不行,这样会影响进度的,张书记你看这事怎么办?”正在五组带领村民铺路基的张书记接到电话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锹,立即赶到了四组,经过张书记的一番劝说,加上因为张凤坤一直都是为百姓办实事,在百姓心中威信很高,王成和最终同意无偿将自家玉米地往后移,将道路拓宽。这只是修路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张书记却很有耐心地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用他的话讲:“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的不理解很正常,但只要我们村干部把道理和他们说清楚,我们的百姓是最善良通情达理的......”从动工那天起,他总是早早来到施工现场,除了要解决这些村民纠纷之外,还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一天呆在工地要七、八个小时,每天回到家天已经黑黑的了,年近70的他患有糖尿病多年,伴随着病发症几乎天天夜里脚疼的睡不着觉。老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心疼地说:“你都快70的人了,还以为自己是小伙子呢?身体重要还是修路重要?”但他却笑着答:“身体是自己的小事,而修路却是老百姓的大事,你说哪个重要?修好了路,百姓才能增加收入,为了这个目标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张凤坤坚定的说。在他的努力下,四、五组的路在10月11日竣工了。70多岁的村民赫崇昌眼含热泪激动的说:“活了一辈子也没想到柏油路能修到家门口啊!多亏了张书记啊......”
自从上任以来,他共为全村百姓修路11.6公里,截至现在,暖河村路面硬化真正实现了“东南西北中”全覆盖,“修路书记”,不仅是村民们对张凤坤的充分肯定和赞誉,更是百姓通往幸福生活的依靠,这不,一心为民的张凤坤又准备招商引资在村里新建一个400多平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200平的留守儿童之家,让村里的老人和孩子老有所养、少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