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2020年第三届中国医师节“医者仁心,为爱发声”系列报道
乳腺外科专家马浙夫:“尊重科学,规范治疗最重要”
题记:
乳腺癌,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它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精神上的摧残。
随着科技的发展,乳腺癌诊疗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科学合理化的治疗方案以及靶向药物的出现,让乳腺癌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可以如常人一样健康的生活。乳房重建和再造技术的出现,更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重建患者对生活的自信,让乳腺癌患者“美丽依旧”的梦不再遥远。
乳腺癌对女性的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不可磨灭的创伤,因此让很多女性谈之色变。
美国哈佛博士后毕业后,作为美国高校博士后导师的马浙夫教授,拒绝了国外多家医学院的邀请回到祖国,一心致力于推动中国乳腺外科及整形外科临床发展。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马浙夫教授多年来始终奋斗在抗癌治癌一线,为无数女性带来希望。
近年来,马浙夫教授作为高端人才被引进到辽宁,担当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二科及整形外科主任。
2020年医师节前夕,马浙夫教授寄语乳腺癌患者:“面对乳腺癌,尊重科学,规范治疗最重要”,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善更多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
那么乳腺癌和其他癌症相比有什么特点?晚期乳腺癌还能不能做手术?乳腺癌手术会如何影响患者生活?保乳与再造等整形手术将如何改变患者的生活轨迹?……对于这些困扰患者们的问题,马浙夫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
【医生提醒】乳腺癌术后预后较好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论恶性的程度,它不亚于其他系统的任何肿瘤,但和其他癌症相比,配合医生进行系统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要明显更长。”马浙夫教授表示,乳腺癌是全身系统疾病,在女性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正因如此,乳腺癌在整个国际医学界范畴内,得到的关注度也是极高的,与之有关的研究课题和成果也比较多,国际医学界在治疗技术手段、药品研发、靶向药物研发等角度,所投入的资金研究的历史也比较长,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多。因此,在实体肿瘤里面,乳腺癌是预防和治疗明确有效的肿瘤之一,术后的预后是比较好的。
得益于治疗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才能有所提高。经过规范治疗,85%左右的早中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在5年以上,甚至终身无瘤生存。
【健康提醒】晚期乳腺癌也有手术机会
很多人对于乳腺癌并不是很了解,认为一旦到了晚期,就没有医治的可能,甚至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轻生的念头。
“我在门诊遇到很多晚期乳腺癌患者非常焦虑恐惧,感觉未来一片黑暗,活着只剩下煎熬了。其实目前已经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很好的控制晚期乳腺癌的病程与发展。”马浙夫教授表示,通过化疗、靶向等治疗后,可以为患者赢得的更多的治疗机会,甚至手术机会。
但不是所有乳腺癌都有机会手术。马浙夫教授表示,“针对各个阶段的乳腺癌,乳腺癌三期以内的包括局部晚期,治疗的原则并不相同,但目的都是预防复发,提高生存率。医学定义的四期乳腺癌患者则需要面对的是如何长期带瘤生存。”
根据疾病进展,治疗的方法相对来说也是有差异的。马教授认为,如果患者是局部晚期,一定要选好医院,这是因为目前部分地方医院的医疗技术还不是那么完善,相对患者可获得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机会相对局限。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虽然不是一条完全平坦的道路,但也不是一条绝路。正视它,科学的应对它,就能实现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即使是一些晚期的病人,在经过化疗及靶向等治疗后,仍然可以获得几年较高质量的带瘤生存。
【术后影响】患癌生活绕不过的“坎”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乳腺外科等多学科的治疗手段不断革新,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在逐年提升,但罹患乳癌的女性,在接受乳房切除等治疗后,不仅要面对可能出现的脊柱侧弯,还需要面对术后形体的残缺带来的心理负担。
“乳腺癌患者最初肯定是关注肿瘤治疗,化疗会不会掉头发、会不会恶心难受、肿瘤是否会复发等等;但在治疗结束后,才想到关注形体上的缺陷,她们打败了肿瘤,却难再重塑外在自信。”马浙夫教授说,“胸壁的缺损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关系到她能否真正融入到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乳房的缺失或畸形带给患者的困扰,使她们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引起体像、性功能等在内的心理和社会健康问题,有些人甚至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针对乳腺癌患者可能产生的心理负担,马浙夫教授提出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术方式,帮助失去乳房的患者再造一个新乳房:“保乳和再造的治疗方法,可以同时达到根治效果、保留乳房外观形态的双重目的。”
同样,“脊柱侧弯也是乳腺癌术后少数患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乳房再造也是解决这一病症的方法之一。”马浙夫表示,这类患者的乳房再造手术,虽属整形范畴,但已经被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们在经济负担。
【修复方法】乳房再造:乳腺癌患者的美丽“福音”
美国影星安吉莉拉·朱莉为预防乳腺癌切除双侧乳腺的新闻还记忆犹新,同时也使“乳房整形”手术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很多乳腺癌患者,尤其是年轻的患者,尤其关心乳房再造的问题。事实上,乳房再造已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马浙夫教授解释道。不仅如此,若肿瘤切除与乳房再造一次完成,可减少麻醉、药物使用、住院过程和相应医疗费用。“与二期乳房再造相比,这样能让患者免受缺失乳房的心理创伤,减低患者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更重要的是即刻乳房再造可以保留乳房皮肤,甚至乳头乳晕,能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马浙夫教授解释道。
乳房再造中,还分为假体再造和自体再造。马浙夫表示:“假体再造手术难度较低,近期效果好,自体再造手术难度比较大,但因为是肢体人体的组织,远期效果好,做出来的乳房更自然。” 通过重建乳腺癌患者术后乳房美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重建患者对生活的自信。
【名医小传】
马浙夫 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二科及整形外科主任、教授。
马浙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后。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及“百人计划”人才,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主任、甲状腺乳腺外科副主任。目前马教授作为高端(Physician-Scientist,即“医生-科学家”复合型)人才引进辽宁省肿瘤医院,任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二科及整形外科主任,。
马浙夫主任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全美国医学类排第三)的著名附属医院Barnes-Jewish Hospital 整形外科,师从全美整形外科协会主任委员(累计时间约两年),专注于整形修复外科高难度手术;还多次在美国西储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访问交流整形外科手术技术,如TUG皮瓣乳房再造术、DIEP皮瓣及SIEA皮瓣等技术。回国后,马浙夫主任成功独立开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例DIEP乳房再造手术及倒T缩乳等高难度手术。之后帮助其他省市成功开展了首例DIEP乳房再造手术,如辽宁省。在国内率先将整形外科技术应用于乳腺外科。
学术兼职:
美国国防部科学研究基金特约评委;
美国科学学会会员;
美国癌症学会会员;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医学部肿瘤学评审专家;
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
国家科技部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约编辑;
中国医师协会委员;
至今马浙夫教授发表的SCI收录论文IF共74.526,仅限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的论文IF为59.099;其中一篇在“Nature”姊妹篇以论著形式发表;回国后获山东省政府确定的“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及江西省“赣江学者”等学术称号,并主持包括两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内等多项科研工作(共约300万元基金)。
此外,马教授与美国哈佛大学及美国西储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且在美国拥有合作实验室,共同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他最近的一篇论文已经被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IF, 10.119)接受(accepted)发表,该论文首次提出RNF126可作为特异性靶向治疗乳腺癌的生物学标记(biomarker)的观点,其学术意义及社会应用价值前景不亚于当初进行的有关“靶向Her-2高表达型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治疗”的研究。
马浙夫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期间,从事乳腺癌及甲状腺癌信号转导及DNA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完成了多项美国NIH科研基金项目。2006年被诺贝尔奖获得者Dr. Edward A. Doisy 研究中心及美国圣路易斯大学附属医院正式聘任为全职Faculty,取得美国高校及该中心的项目负责人/独立科研法人PI资格。其研究成果曾被国际上规模最大、最享有学术声誉的癌症会议—AACR邀请至大会演讲(每年全球参会的学者约1.5万人,被邀请演讲的学者不足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