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辽宁联合辽宁省司法厅共同推出“法治易读”专栏,结合案件普及法律常识。
先来看这样一个案情简介:
一位27岁的外卖小哥杨某通过交友软件认识了“女友”“晴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杨某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卡陆续给“晴晴”累计转账36笔共计9万余元。而自己的辛苦钱却被“女友”以每套2900元“业绩款”的形式上交“公司”,转身晋升为“课堂大领导”。同一案件中,另一名被害人小白(化名)向公安机关报案称,他通过交友网站结识了女友“刘丹”,后对方以胃疼或家中有事等各种理由让小磊汇款,陆续转账1.49万元后,“刘丹”便消失了。
经公安机关侦查,这是一起特大网络婚恋诈骗案。值得注意的是,该案中约四分之一的犯罪嫌疑人曾是被害人。
经查明,2016年至2019年,段某等人以“广州某化工有限公司”的名号,打着卖化妆品的旗号,在没有实物交易的情况下,以“邀约”和“打款”两种方式,通过建立“经理—课堂大领导—主任—业务员”4级传销组织、依托22个诈骗窝点、成立140余人诈骗团伙,非法所得126万余元。
“邀约”就是“拉人头”,首先拉亲朋好友,通过网络交友平台以恋爱名义诱骗他人入伙。把诈骗的钱以“业绩款”形式上交,日后作为提拔依据。这个传销组织等级森严,提成严格按等级高低来分配。令人唏嘘的是,团伙中约四分之一的犯罪嫌疑人曾是被害人,当初也都是以恋爱、找工作为由,被骗至窝点。上文提到的段某也是被“女友”骗来一顿洗脑后,和其余11名男子被安排在同一寝室,开始了“狩猎时光”,从受害人变成了害人者。
本期栏目邀请辽宁安行律师事务所赵颖律师给您提个醒,网络婚恋诈骗缘何频发?这与我国日益凸显的婚恋难题有关。
随着结婚率走低,婚恋难题日益凸显,就此催生了大批网络交友平台。这些平台在帮助解决婚恋需求的同时,自身存在一些漏洞,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一是交友网站实名制形同虚设,信息审核难是一个重要因素。2017年9月,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婚恋网站严格执行实名制,但大量案件反映出多数婚恋网站注册门槛低、非强制实名注册、审核宽松等问题。在段某诈骗案中,业务员轻松就能在多个交友平台注册多重身份,“优质女”的背后也许就是一个“抠脚汉”,实名不实给网络交友增加了大量不确定性。实名不实还表现为实名信息被贩卖。检察官发现,一些购物网站,低价公开出售婚恋交友网站实名制账号,犯罪分子轻松即可获得账号、密码、身份证及照片等整套信息。二是诈骗手段套路深,婚恋诈骗易得手来钱快,被害人防不胜防。在段某诈骗案中,高中毕业的他作为经理,是洗脑高手,笔记本上记录着他们的诈骗套路,恋爱要谈得“用心、细腻、真挚”,这样才能打动人、打消疑虑。三是洗钱资金流转层级多拆分快。多位办案人员介绍,在这类网恋诈骗案中,被害人被骗金额少则几千元,多则上百万,由于赃款被层层分拆、洗白,为追赃挽损带来重重困难。所以,网恋虽然浪漫,但也需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细甄别,避免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