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董荣君,省定贫困村蓝旗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黄春梅总要止不住地夸赞,“小董真是个大好人啊,不仅让我家彻底脱了贫,还让我家的好日子有盼头啦!”
2020年春天,黄春梅家的桃园开花了。看着娇嫩的花朵,想着今年秋天的一笔收成,黄春梅心里美滋滋的。黄春梅有胃病、心脏病,独自带着女儿共同生活,家里的房屋破旧不堪。董荣君协调市妇联帮助她家建了新房,协调丹东驻村工作队为她家送来了2000元的教育扶持资金,又帮助她利用上级扶持资金参与了入股分红。同时细心的董荣君在和黄春梅交谈中了解到:黄春梅本人有劳动能力,有土地,在本地打工过程中还掌握了成熟的种桃技术。为了让黄春梅继续巩固脱贫成果走上致富道路,董荣君帮助她买了桃苗,建立了一个6亩左右的桃园,2019年已经开始卖桃子了。
从地头干起来的扶贫主任
47岁的董荣君是凤城市蓝旗镇扶贫办主任,他说,自己一定是上辈子与“农”字结了缘。他出身农民家庭,毕业于铁岭农业学校,1996年被分配在蓝旗镇农业站工作,从站员到站长,一干就是24个年头。扶贫工作从2014年就开始接管,到现在也有6个年头。
董荣君是脱贫攻坚战的“四大员”。扶贫工作政策性强,又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医疗、教育、民政、住建等多个领域,想干好这项工作,没个专劲儿、韧劲儿甚至虎劲儿可不行。董荣君认真学习研究国家扶贫政策,系统掌握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当好了扶贫政策的“宣传员”;沟通协调上级下派的工作,指导各村有效开展扶贫工作,当好了扶贫路上的“联络员”;为镇主要领导出谋划策,为扶贫项目的布局铺面打点,缔造了凤城产业扶贫基地的“先遣员”;不断创新不断纠错不断改正,提升了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使蓝旗镇每一项扶贫工作都能达到错误率最低、质量最高、完成速度最快,当好了精准扶贫的“管理员”。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脱贫攻坚“多面手”,带领蓝旗镇234户536人建档立卡户稳扎稳打,在2018年底全部脱了贫。
董荣君是个土生土长的蓝旗本地人,本人所学专业是园艺,他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可谓是行家做行里的事,既懂行又会巧做。在无数次调研中发现,蓝旗镇气侯、土壤、地势、水分、交通等自然条件很适合发展小浆果温室大棚产业,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棚栽技术较为成熟,蓝旗小柿子、草莓、蓝莓已经有了市场,在凤城一带小有名气。于是他动了大脑筋,迅速向镇主要领导提出,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重点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的建议,那一年是在2016年。
提前两年打响扶贫战役
2016年脱贫产业项目建设大多数地区还处于萌芽状态,凤城市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实施计划、开发项目管理办法、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及项目库建立仅在2018年铺开和完善,而蓝旗镇的“产业扶贫”项目先遣战却整整提前两年打响,这是很了不起的事。
董荣君是个智勇双全的扶贫干部,他睿智地发现脱贫攻坚的造血库,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便是勇敢和胆识,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党员干部的政治担当精神。
万事开头难。在洽谈过程中,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董荣君要与镇财政所、经营站的相关人员在一起测算数据,研究可行性操作办法。因为这个扶贫项目既要确保资金稳定,有操作性和可持续性,还要每年必须保证10%以上的收入。选项目本身就很伤脑筋的事,选好了之后,又要带领相关人员找合适的单位洽谈。
后来,董荣君回忆说:“在2016年选项那几天,我们去合作社的基地一量地就是一整天,晚上回来浑身上下都是泥,脏兮兮的,项目确定下来之后还得走程序,一步都马虎不得,好在我们成功了。”
如今,蓝旗镇通过整合投入扶贫专项资金和盘活互助社资金234.88万元,建立扶贫产业基地2处、标准温室大棚17栋,集中发展草莓、蓝莓、小柿子等小浆果种植产业,累计为贫困户发放产业分红资金30.72万元,人均累计收益2500元,收益率达到36%,分红率达到18%,这些都为全镇实现脱贫和继续巩固脱贫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凤城市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在蓝旗镇蓝旗村召开,全市21个乡镇和周边县市区的战友们全部到蓝旗镇“产业扶贫基地”现场观摩学习,省政协副主席戴玉林、副省长王明玉等领导先后到蓝旗镇视察扶贫攻坚工作,对产业扶贫项目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把家安在地头的扶贫主任
董荣君自打结婚后,新家便安在了凤城市内,但自从干上扶贫工作后,他便是一个地道的“住宿生”,每周回家一次甚至一个月才回家一次。
精准识别“回头看”期间,他连续一个半月通宵达旦,有时候一天接打电话达百次以上。通过建立微信管理群,每日下发工作要求,时时走村入户检查工作、解答问题。坚持数据严格统计,加强数据质量,从不放弃每一个数据,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开展基础信息排查、入户走访核查、贫困户人口信息采集等进一步提高准确性,制表画格加强基础信息统计建设,统一模版规范材料,达到全镇一个标准。由于坚持原则,对一些隐瞒了收入的贫困户进行了及时删除,工作中也没少得罪人。但是他说:“扶贫工作扶的不仅仅是贫,也是民心,如果一碗水端不平就很容易造成上访,到那时伤的也是民心。”
贫困户都说,董荣君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总是亲切地称呼他为“小董”。因为无论哪家出现困难,他总能第一时间到户解决,并且随时关注贫困户的心里变化,视贫困户如亲人,从而赢得了贫困户的理解、支持和尊重。蓝旗村十一组车贵有家想养猪,他马上联系村干部帮助建了猪舍,又帮助他家买了母猪。蓝旗村十八组的付丛林,因为家里四口人只有一个有劳动能力,收入偏低,他马上联系民政部门和村干部协调增加一个低保人口,使得他家的人均收入稳定在5000元以上。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他最关心的是贫困户的生活物资和防护物资供应问题,从正月初四开始上班,连续在单位住宿一个月,白天要逐户给贫困户送去口罩和消毒液,晚上的时候,才能抽空通过视频与妻子儿子聊上几句。
在凤城,一直坚守扶贫岗位的乡镇干部屈指可数,董荣君是个老扶贫人。 在蓝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蓝旗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成效显着。
大洋河,这座母亲河见证着蓝旗镇的发展,见证着一户一户贫困户脱贫走上新生活,也见证着董荣君这个执着的基层工作者的艰难跋涉和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