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男,38岁,中共党员,2005年毕业于宁夏医科大学麻醉学系,2011年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师从吕黄伟教授并获麻醉学硕士学位;现任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综合麻醉手术部主任、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东北大学医疗科技创新研发基地负责人、圣诺亚医疗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东北区负责人,目前为中华医学会防痨协会转化医学委员全国委员、辽宁省老年医学细胞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麻醉医师分会辽宁区委员等多个专业学术团体任职,主持完成辽宁省、沈阳市多项医学科技课题立项;曾获国家医疗科技创新奖优秀奖一项,获沈阳市科技局医学新技术二等奖三项,并多次受到院内表彰;获得国家专利十余项。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他始终不忘党的培养教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体现了党员的风采,展现了医者的风范。
一、技术高超,重树危重患者生命的希望
作为麻醉学科班出身的他,专业功底扎实、业务精湛,从事麻醉工作20年来,始终不敢懈怠,孜孜不倦的钻研业务,因为他明白:作为麻醉医生的他肩负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嘱托”,在患者麻醉之后,麻醉医生就是患者的“守护神”。
2月13日凌晨,新冠病房收治一名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时呼吸衰竭、纵膈气肿、气胸、大面积皮下气肿,虽然意识清楚,但是喘息急促,频死感强烈,指脉氧仅为35%,王涛主任带领体外生命支持团队经过综合评估,决定立刻对患者采用在没有有创机械通气支持下的清醒ECMO(体外模肺氧和)技术,这样既可以保留患者自己呼吸,又能保证患者清醒状态,为后期治疗及康复带来更大的益处。清醒下的患者极易产生躁动,穿戴上厚厚的防护服,眼镜外加护目镜更给操作带来不便,最终,王涛主任带领体外生命支持团队成员成功给予患者清醒ECMO治疗,完成辽宁省内该技术的突破。两天两夜王涛没离开病房一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患者的血氧上升到90%-93%,病情终于平稳下来了。大家才发现他面容憔悴、双眼布满了血丝,高强度工作使他身心俱疲。当有人问他:这样拼值得吗?他斩钉截铁的回答:“值!作为一名医生,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的最高使命,面对疫情,我义无反顾。”
二、妇唱夫随,合力谱写抗疫战歌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医护人员纷纷请战,涌入疫情大战前线,与病毒对抗,与时间赛跑。王涛的妻子也是一名临床医生,2月17日跟随沈阳市卫健委支援湖北医疗队前往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支援。此时王涛也正忙于疫情防控,抢救患者,但作为一名医生,他深知,守护沈城百姓健康,是作为一名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得知她要去支援襄阳,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她打包好行李送去,放下行李后又匆匆赶回到工作岗位。支持爱人奔赴前方战场,为控制疫情出一份力,是作为丈夫王涛应该做的,用实际行动默默的支持着她,就在他们结婚11周年的纪念日为她寄去了精心准备的物资,并告诉爱人,这场“战斗”你在前方奋勇“杀敌”,我在后方守护家园,合力打赢这场无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三、医者仁心,诠释共产党员初心使命
由于自己和爱人都忙于疫情防控,家中还有一个10岁的女儿无暇照顾,为了孩子的安全只能将她送到年老、体弱多病的姥姥、姥爷家,他们已经记不清多久没见过女儿了,偶尔王涛回去看一眼,便又急匆匆返回医院。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医院,承载着全市新冠患者的救治任务,为保证新冠患者生命安全,临时组建重症隔离病房治疗团队,由王涛担任体外生命支持组组长。成立新冠病房收治第一例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后,王涛几乎没离开过隔离病房,穿着笨重、不透气的防护服,始终驻守在抢救患者的第一线,正如他所说“我是党员,有风险我先上”“我是党员,凡事就要冲锋在前”,在疫情面前,王涛选择逆行而上,舍小家顾大家,夜以继日的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线。他恪尽职守、勇挑重担,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彰显了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