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党员干部职工奋力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遏制疫情扩散。发热门诊则成了这次战役的最前沿,第一时间对发热病人进行筛查,明确病因后被转往门诊各相关诊室继续诊疗,而对于疑似新冠的发热病人则立即转入留观病房隔离观察,等待进一步明确诊断,这样的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疫情的影响,但对于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来说却要承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因为不知道哪个疑似患者会被确诊。
2020年2月10日,李玲主任接到医务部通知调任发热门诊,作为一名从医28年、党龄29年的医务工作者,她深知自己身上的重任。调入发热门诊后,与刘天乐主任做好交接工作,便迅速进入角色,努力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新调入的牛爱军护士长做好配合、形成默契。新冠病毒的防治指南在实时更新,工作也随着实时改进,李主任及时地把新冠相关文件传达到每一位医生,并共同学习,研究细节。每天面对发热病人,医务人员既要确保自身“零感染”,也要治疗留观患者,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对于焦虑严重,对我们工作有疑问的患者,每次李主任都要亲自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与他们面对面进行沟通,做好耐心解释劝慰,消除他们的心理恐惧和疑虑。记得有一位新冠病人密接者王广亮,因为在他的三口痰中均查到了结核菌,需要在我们医院完成剩下7天的隔离期,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发热门诊。他的病情很重,是一位重症肺结核患者,消瘦食欲差,糖尿病血糖高达21mmol/L,接近重度贫血,Hb62g/L.白细胞低。他的女儿陪护他,对病情及费用上都存在疑问,我进入隔离病房与他们进行了解释沟通,并制定了针对他父亲的相关治疗方案。血糖控制住了,血色素回升了,结核的症状也有了改善。解除隔离时,他们对我们治疗给予了很大的认可。
为了能尽快把发热病人准确转运到他们应该去往的就诊场所,李主任和医生们总是第一时间对发热病人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化验。掌握第一手材料后共同研究,对可疑病人提请我院专家组会诊。对确定为疑似的病例立即报请预防科采样,等待采样结果的空隙时间,疾控中心要整理病人的信息形成文本上报医务部。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身份证号、医保卡号、病情严重程度的预判、发病时间、症状、流行病学史,联系人姓名及电话等等这一系列内容。每当疾控中心派车拉走一个病人,我们都会长出一口气,仿佛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小小胜利。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每月更换一次,每次有新调配人员进入,李主任就会更加谨慎,向他们重新梳理规范流程,进行培训,再三叮嘱防护注意事项,以免造成任何不可挽回的后果。
发热门诊条件有限。冬冷夏热,冬天室内要披棉衣,夏天犹如桑拿汗蒸。由于人员和物资紧张,每天白班8小时,夜班16小时,为了节省防护物资,每位进入诊疗区域的医务人员从上班前就不喝水,甚至穿着纸尿裤上岗,因为一旦要上厕所,就要重新更换防护服。有的人员白班夜班中途都不吃饭不喝水。下班时,脸上都是口罩的压痕,耳朵也被勒得又红又疼。
感谢院领导对发热门诊人员的关心,轮流制使大家能够得以休整。5月份李主任再次进入发热门诊时,严冬过后暖春已来到大家面前,随着全国新冠疫情总体得到控制,发热病人不多了。但仍有个别地区暴发散在病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应检尽检”。发热门诊为了发挥好前哨作用,接受了另一个重要任务———核酸检测。同时对于发热病人进行留观。核酸检测阴性后才能解除留观,去相应科室就诊。这样的工作周而复始,人员在一波一波地交替。做好防护,高温成了夏季面对的挑战,但是没人掉队。有的人会问:“你们怕吗?”,我们的回答是:“我们的坚守,就是为了让大家不害怕”。
在发热门诊,白衣执甲、向危而行,“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必义无反顾,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无愧时代精神,无悔从医一生。”李玲主任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