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二期工程第二次公共示范和观摩体验活动迎来研学专场,来自各学校的32名在校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走进沈阳故宫十王亭修缮现场,现场观摩古建筑修缮工艺——地仗的传统工序,观摩并亲自动手体验地仗灰料的调制和“下竹钉”。
施工主讲人首先在工程现场外的图版和模型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向学生们集中讲解了古建筑油饰彩画地仗的工艺、工序、原料配制,并现场展示了地仗所使用的传统工具和传统材料。随后学员们被分成两组,分别领入两个活动现场,观摩地仗修缮工艺中的砍净挠白、下竹钉、汁浆、捉缝灰、扫荡灰这几道工序。
“砍净挠白”是在木骨表面的对旧油皮进行处理的工序。先用小斧子将木件砍出斧迹,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阴角后大面,轻轻砍一遍。再用挠子将砍成活的木件挠一遍,顺木纹轻挠,不得伤其木骨,挠掉翘起的木骨即可。木件表面如有翘岔时,应用竹钉钉牢或去掉。木缝超过10mm 时,应用木条嵌实钉牢,称为“楦缝”。重要建筑或部位的木缝内要下竹钉,以木材涨缩将油灰挤出。竹钉间距约为15cm 左右,两钉之间再下竹扁或木条。
“下竹钉”是指由上至下,由左至右认真检查每一构件,把缺损、爬棱、活节子、糟朽处,视情况用木板或木条剔补钉牢,并下竹钉。钉距15cm 左右,由缝的两端向中间下。
“汁浆”分两个步骤,首先将血料置桶内用木棒搅拌碎,加入油满搅拌均匀,最后加水调制。然后手持把桶或油桶,用毛刷沾浆,顺其木纹先上后下,先秧角后大面涂刷于木件上。
“捉缝灰”就是两手各持铁板和灰碗,用铁板向缝内横向挤灰,挤满后再用铁板尖斜插入缝,反复刮找,捉实捉满,顺木缝刮净余灰,俗称“横挤顺刮”。对低洼不平,缺棱掉角处衬平补齐,均不得超出木件表面高度。捉缝的同时裹柱头、柱根、柁头,找圆找方,秧角找方,秧角找直顺。灰的厚度约为2-3mm。
“扫荡灰”也称为通灰,是在“捉缝灰”之后,通身满刮的一道灰,约为3-4mm厚。待干后打磨掉飞翅及浮籽,再打扫干净。
在观看工匠们砍净挠白、撕缝、下竹钉、捉缝灰等工序后,体验者们按照油满:血料:水=1:1:20的油浆材料配合比,进行了地仗灰料的配比调制,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下竹钉”。
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介绍,向在校学生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群体传授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意义尤为重要。参加本次活动的体验者中既有高中生、大学生,也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做到了对各个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希望通过这种近距离观摩体验古建筑油饰彩画修复工艺的活动,让本就具备一定文保知识的学生们,深入了解古建筑修复的传统工艺,深刻领会“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同时也希望通过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关注,扩大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的社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