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房屋意味着家,意味着温暖,意味着幸福,这里栖息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小康梦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沈北新区居民朴勇,与众多的沈北人一起,亲历了近20年来在沈北新区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沈北新区的建设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朴勇经历了从蜗居到安居,再从安居到优居的过程。如今,住得踏实,生活幸福,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他说:亲身经历这么多年,感觉惟有奋斗,方有小康!
从蜗居到安居
儿时愿望成为现实
“我是在正良村长大的,动迁之前我们一家挤在一个三四十平的厢房里边,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住上几间大平房。”在朴勇众多的成长回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正良村的小院,厢房采光不好,住得也不舒服,一到冬天四处进风,到了夏天又开始闷热。“从小就盼着家里盖房子,没什么别的想法,就想一家人能住得舒服点。”
一直到了2000年,朴勇靠自己的努力,给家里盖了四间正房,南北通透,采光好了,家里人有了独立的生活空间,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一方面,是小时候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另一方面,是在这里完成了人生的几件大事。在朋友的介绍下,朴勇与妻子王丹相识,结婚,生子,组建了幸福的家庭。这四间平房成了朴勇与王丹这个小家庭的起点。
从安居到优居
幸福生活由此开始
如今,再回到正良,在沈北新区的大开发建设中,当年平房村庄的模样,已被一幢幢高楼大厦替代,楼下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
2006年,动迁的消息传来,这个小小的三口之间,有了家庭史中第一次居住环境的重大改变。“拆迁补贴款到位后,我们在附近买了一个商品房,100多平的两居室楼房。”朴勇介绍说。
“换了楼房之后生活条件改善了太多了。原来在平房的时候冬天太冷了,主要靠生炉子取暖。而且炉子总得看着,不然暖气就冻坏了。楼房暖气是恒温,早上起来的时候不会特别的冷。当时孩子刚刚周岁,相对来说孩子也舒服多了,到冬天不会太遭罪。”回忆起那时候的变化,王丹还是对第一次搬进的楼房心怀眷恋。
伴随着生活的需要和沈北新区整体居住环境的改善,两口子也从人生的第一处楼房搬出,先后换到了三居室高层和如今的洋房。十五年来,朴勇夫妻在沈北新区搬了四次家,家中的居住条件越来越舒服,周围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便利。菜场、超市、药店、商场等生活必须配套一应俱全,15分钟内轻松到达。
除了居住条件越来越好,沈北新区的城市环境建设,也正让朴勇一家人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健康、更舒适。朴勇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跑步,从家里往南10多分钟就是沿着蒲河修建的景观路,景色宜人,空气清新,跑友们还组建了一个200多人的“蒲河跑团”,一起锻炼身体,谈天说地;王丹则喜欢上了十字绣和茶艺,闲暇时就坐在沙发上刺绣喝茶,静静地享受生活,守护这个温馨的家。
住有所居住有优居
沈北新区一直在行动
朴勇夫妻居住条件改善的故事,正是沈北新区数十万小康家庭的缩影。近年来,沈北新区新建商品房面积不断扩大,给了更多人改善家庭居住环境的可能。同时,沈北新区不断推进保障性住房等政策,在老旧小区、棚户区以及危房改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7年以来,投入2.89亿元,对44个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惠及居民23150户。”沈北新区房产局综合一科科长周大威介绍说。
此外,不断完善的交通、商业、医疗等各方面配套设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医疗服务圈”“15分钟文化圈”等多项便民措施逐步建立,都极大地改善了沈北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十多年来,在沈北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下,奋斗的沈北新区人实现了从“蜗居”到“优居”的转变。“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正让沈北人的小康之路不断加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