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多家中央和省级媒体聚焦凤城
报道一个个乡村通过努力
走向小康生活的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凤城大梨树村:
昔日穷山沟 今日“桃花源”
大梨树村是“干”字精神发祥地,中国农业生态建设示范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有“中国北方第一村”的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大梨树村在村党组织和毛丰美同志的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 ,集中精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商贸兴村、工业强村、农业富村、旅游立村的致富之路。
毛丰美同志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是在凤城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是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光辉旗帜。
改革开放前,大梨树是一个“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穷山村。1980年,毛丰美当上生产队大队长。在他的带领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梨树人,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不仅在城里建宾馆、开市场、办企业,还用十年时间持续治山治水,凭借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干”字精神 ,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硕果累累的万亩果园,破旧不堪的村屯,变成了中国美丽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村集体资产5.5亿,村民的人均收入增加了200多倍。
大梨树村坚持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农工商旅一体化推进,建成了以万亩果园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春季赏花观景,秋季采摘鲜果梨。
站在发展历程的新节点上,大梨树村开启了“ 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一产上求“新”、二产上做“深”、三产上提“质”,打造以旅游为核心、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推动新一轮富民强村进程。到2019年末,大梨树村社会总产值实现16亿元,集体固定资产达6亿元,村可支配财力达到2500万元。
旅游业带动农民增收,从直接参加旅游接待服务工作、开办民俗餐旅店、种养加工,到在旅游区销售农副产品,大梨树村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就业的劳动力人数约1200人,间接就业约3000人,由旅游业带来的人均收入约占60%。
旅游业对特色农业和其它产业形成巨大的拉动作用,不仅对本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安置空间,还安置了周边村镇及市区内的灵活就业人员约2000多人。
为了破解东北冬季旅游“半年闲”难题,大梨树还投资近5000万元,建设了占地12000平方米的“七彩田园”现代农业展示馆,修建国际一流智能玻璃温室,全方位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品种、创意景观、艺术体验等内容。
在原有乡村旅游基础上,大梨树继续扩大旅游产业布局,一方面借全面推开“学习毛丰美实干促振兴”势头,做好“干”字文化加旅游,赋予景区更多生命力;另一方面,发挥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做好培训加旅游。
在“互联网+”时代,大梨树突破传统的宣传模式,形成了“一网两微三号四台”的全新宣传模式,并策划了一系列节庆活动,将当地旅游产品更好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