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抚矿集团西露天矿综合治理效果显著—(绿水青山看辽宁抚顺二))
近年来,抚顺市主动作为,努力以西露天矿综合治理和整合利用带动城市转型发展,开采100多年的西露天矿实现由采转治,抚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科学谋划 积极配合评估论证
抚矿集团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一方面,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中咨公司等上级部门和机构来抚调研考察,围绕一个方案(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总体方案)、两个评估(地质灾害影响评估、矿产价值评价和停产影响评估)、三个专项研究(枯竭型城市绿色发展研究、企业转型发展研究、抚顺产业发展研究)开展论证。全力参与支持抚顺市完成《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总体思路》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论证工作,顺利通过了以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审定。另一方面,主动与中咨公司、中科院、中煤科工集团、中国矿大等科研院校有效对接,邀请院士专家深入抚矿现场踏勘,实地研究灾害治理、生态修复、整合利用、转产转型、企业稳定等重点工作,相继完成了安全评价、环境评价、稳定评价、经济评价及具体行动方案,为科学开展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突出重点 安全治理富有成效
抚矿集团始终把矿坑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一手抓闭坑组织、一手抓安全治理,周密制定了一系列《矿坑治理安全工作保障措施》,实施了《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2019-2020行动计划》,利用多年积累的采矿经验,发挥技术、设备、人员优势,实施全过程安全风险管控,严格执行“一工程一措施”“一变化一措施”工作要求,安全有序做好矿坑灾害治理、生态修复重点工作。2018年9月28日至今,我们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西露天矿边坡回填压脚、疏干排水、消防火治理等工程项目,共完成回填压脚工程量1875万立方米,增强矿坑帮坡的稳定性;主动联系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联合设置人工GPS岩移监测点240个,加密重点区域监测周期,实时监控边坡动向;不断加大新、老火区和潜在自然发火区域防范及治理工作,清理可燃物料,冒烟发火隐患得到有效控制;对坑下逐条水沟、逐个汇水区核定能力,实施40项防治水工程,为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因地制宜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抚矿集团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活动,自筹资金,先后对6个稳定区域实施复垦绿化、生态恢复,完成治理面积1215亩。坚持宜绿则绿、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组织开展了7次千人以上大型义务植树劳动,栽植各类树木95万余株,矿坑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今年4月份,我们组织2000余名干部员工与抚顺市委、市政府近百名机关干部,在矿坑28-6区域联合开展了大型义务植树活动,再次掀起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新热潮。同时,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化矿区生态环境整治,今年6月份,组织集团班子全员及机关、基层单位负责人,开展了生态环境整治观摩拉练活动,看现场、找差距、谋对策、促交流,比学赶超、互望互助,为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再提升营造了浓厚氛围。
关注民生 员工队伍团结稳定
抚矿集团从维护社会稳定、队伍稳定的大局出发,密切关注西露天矿转岗干部员工的所想、所盼。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座谈交流、班组调研、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工作,使员工群众时刻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对煤炭停采涉及的员工,本着“工种相近、待遇接近”的原则,采取补岗作业、转岗培训、临时安置等措施,让员工有就业、有收入,心不散、劲不减。同时,为充分发挥现有配套设施和技术人才优势,突出综合治理、员工安置、产业接续三者有机融合,出资成立了辽宁西露天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为矿坑由生产向治理平稳过渡创造了良好条件。
转产转型 产业项目阶梯跟进
抚矿集团深度挖掘地缘、资源、产业、技术等优势,工程项目按照“落地一批、建设一批、谋划一批”的建设思路,对产业链上有关联度、丰厚度、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进行高位规划、整合利用,重点项目实现阶梯跟进,企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一是落地一批,即:油页岩热电、页岩油深加工、再生造纸、南舍场一期20MW光伏发电、抚顺中西部供热改造等项目稳定运行。二是建设一批,即:固体废弃物研究与综合利用(油页岩及灰渣固沙保肥、发泡陶瓷制保温建材、废旧轮胎热解制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背压机组等项目如期启动;与央企中广核集团组成联合体,西舍场300MW光伏发电项目成功落地、南舍场二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前期准备就绪。三是谋划一批,即:续建造纸、三稀元素、玄武岩及高岭土开发利用等项目稳妥推进,产业化发展思路日益清晰。特别是近期与抚顺市、沈阳工学院就共同开发“抚顺大官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调研对接,在推进文化产业园建设上达成了初步共识,为建设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工业遗产相交汇的特色文旅产业增添了新要素。目前,抚矿集团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