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我们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时,仍有人与发热病人近在咫尺 工作在盛夏的防护服里)
6月23日下午2时,气温28℃。女医生赵爽穿好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手套,全副武装进入隔离病房。
这里是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北陵院区,隔离治疗沈城发热病人的地方。或许在此隔离的患者们并不知道防护服后的脸孔什么样,更不知道他们是谁,但为了患者的健康,为了沈城的安全,依旧有人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战斗着。
医护人员 浸泡在汗水中抢救患者
十多天前,北陵院区接收了一名病情十分复杂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红斑狼疮性肾炎、甲状腺癌术后、甲减……46岁的她身体非常脆弱。“这名患者家在山东,是从美国旅行回来后在沈阳入境的,在隔离点期间突然发病,出现消化道出血,之后被紧急送到北陵院区。”市四院北陵院区医疗组负责人崔旭红说。
此时患者头晕乏力,出现严重的黑便,重度贫血,她不停问崔旭红:“医生,我是不是不行了?”崔旭红鼓励她说:“一定要有信心,你一定会好起来。”
实际上,崔旭红也为患者捏了一把汗。“她的状态并不平稳,一旦再出血,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医生们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风湿免疫科、肾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等多科室进行会诊。“我们出台方案后,医护人员对她进行24小时监护,经过一系列治疗,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再过几天她就可以出院返回家乡。”
事实上,每一次对患者进行救治,医生都要浸泡在汗水里。不论多高的气温,医护人员都要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和手套,几乎没有皮肤暴露在外。这身装束就像个蒸笼,汗液黏腻在身上,甚至连护目镜上也挂着滚滚的汗珠,而这一干就是6个小时。
工作的辛苦倒在其次,有一件事却让崔旭红常常夜不能寐。“我们隔离病房主要接收机场、火车站以及隔离点送来的发热人员,而这其中就有后来被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不暴露、不感染是头等大事,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按照每一个规定去完成任务。”崔旭红说。
后勤人员 “大管家”几乎干遍所有工作
后勤人员虽然不直接治疗患者,却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最温暖的保障。
52岁的田晓虹是北陵院区后勤负责人。她的丈夫、女儿也都在四院工作,医院就如同她的家,而她也被同事和患者亲切地称为隔离病房“大总管”。在接近5个月的时间里,从保洁到消毒员,从搬搬扛扛到“助理水电工”,她几乎干遍了后勤所有工作。
北陵院区负责供氧、污水处理、水暖电、消毒、保洁、保安、司机等好多保障工作。“我们人手不多,干的活却不少”,田晓虹说:“保安日夜守候院门,司机除了运取一日三餐,还要送隔离结束的患者回宾馆、火车站、机场……我们的消毒员和保洁大姐最辛苦,他们每天不仅要在隔离病区外做保洁,还要进隔离病房收垃圾、全面消毒,穿着防护服进去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对团队的每个人,每种工作内容,田晓虹都如数家珍。
财务出身的田晓虹,自打成为隔离病房“大总管”,就开始“十八般武艺”的学习历程。改造病房时,她穿上防护服,当起搬运工;保洁忙不开时,她进入隔离病房,成为保洁员;消毒人手不足,她又开始学习怎样消杀,冲在病房一线;水电工改造病房,她也在一旁当起了助手;甚至为卧床患者买尿盆、手纸,为医护人员购置生活用品……由于疫情发生初期鲜有市民到超市,连超市的员工都认识了这名特殊的“买手”。“我是共产党员,肯定要冲锋在前。我能做的,尽力做好;我不会的,尽力去学。”田晓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