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称“端阳”,代表阳气始盛。作为我国首个申遗的节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共庆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因为端午节及其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湿热、温毒之气郁蒸,蚊蝇害虫及细菌活动频繁且繁殖生长迅速,疫病萌发,百病易从口鼻而入,人们佩香袋,挂艾蒿、菖蒲,涂撒雄黄及饮雄黄酒,或烟熏消毒,均可作为一种防病避瘟的预防措施。
兰汤沐浴
这是一种极古的习俗,后来便和端午节结合起来。屈原《九歌·云中君》名句“浴兰汤兮沐芳华”,就是这种习俗的写照。古代认为,浴兰可以除病驱瘟,使得香汤洁身之风盛行一时。时至今日,这一习俗已经逐渐演变为简便实用的草药浴。即在端午节这天,采摘各种新鲜草药,水煎后倒入浴盆或浴缸内泡浴,具有清热解毒、祛暑化湿、行气活血、润肤舒筋、利水消肿、杀虫止痒等功效。
可以购买中药佩兰,它味辛平,入脾胃经,气芳香,味辛能散,可宣化湿浊,除中焦秽浊陈腐之气,对于感受暑湿者相宜。实际上,佩兰入汤药时适口性较好,对于舌苔薄黄腻、口中粘腻不爽者疗效甚佳,其芬芳气息即使儿童也可以接受。
百草皆药
端午节还有门窗前悬挂艾叶、石菖蒲等的习俗。艾叶、石菖蒲和大蒜被誉为“端午三友”。端午当日,家家户户都要把从田野采回的艾蒿、菖蒲悬挂在门户上,有的还制成人或虎样的饰物,也有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喷洒房前屋后。一些地方的人还喜欢将艾叶、菖蒲研成末,包上布,制成香包(又称香袋、香囊)佩饰。
艾叶苦辛性温,《本草从新》谓“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民间还有用艾叶烟熏的方法杀虫、驱蚊,防蚊虫叮咬传播疾病的习惯。菖蒲的叶片呈剑形,象征着驱除不样的宝剑。端午节前后雨水转多,湿气较重,一些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易出现食欲不振、四肢困重、口黏乏味等症,菖蒲的药用价值,正适合此时使用。菖蒲性味辛苦温,入心经,其燥湿化痰、祛湿开胃功效较佳,有化痰开窍之功,可以有效清除湿邪,激发阳气,恢复脾胃的功能。大蒜性辛湿,归脾、胃、肺经,具有解毒杀虫,消肿,止痢的功效。三味均为杀虫解毒,驱邪避秽的良药。
俗话说,端午百草都是药。“踏百草”、“斗百草”是端午节的又一项娱乐性草药活动。仲夏五月,不少药草已经成熟,药力最强,故民间认为端午日采的药功效最好。每逢此时,人们一边采摘芳香沁脾的新鲜草药,一边尽享天地之间大自然的恩赐,悠然自得,愉悦身心。
饮用药酒
端午节中制作药酒的原料多为艾和菖蒲。据说,法国有种葡萄酒“味美思”,即是以艾叶汁为香料。菖蒲酒又叫蒲觞,浸制方法与艾酒相同,饮之可辟邪气。在一些气候潮湿地区,五月初五采五加皮,酿五加酒,也是民间的习俗。当然,过去端午节给人印象最深的似乎是喝雄黄酒,除饮用之外,人们还将雄黄酒泼洒墙壁床帐,涂抹小孩面颊耳鼻,以此驱瘟除瘴。雄黄属有毒类中药,对此当慎之又慎,切莫牵强。
药食“同功”
在端午节的餐桌上,各种“保健食品”可谓琳琅满目。其中最常见的即是用糯米与红豆包制的粽子,红豆不仅营养丰富,且有清利湿热之功。吃咸鸭蛋为端午又一食俗,它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为夏日食补与佐餐佳品。不少地方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乃艾的又一功用。大蒜炒苋菜颇受青睐,二者均有杀菌解毒作用,堪称夏病防治佳蔬良药。
强身健体
在端午节这天,有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活动,便是龙舟竞渡。盛唐时期,这项体育活动达到了鼎盛。是日,但见两岸士女云集,齐声歌呼,为竞渡之船助威,竞渡龙舟更是鼓声震天,棹击波浪,争先恐后,似离弦之箭一般向锦标飞驰。赛龙舟不仅能够强健体魄、增益体质,而且充分体现了以龙为中华民族图腾的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