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科协联合网易辽宁,连续30天推出“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系列报道,致敬你我身边的辽宁科技人!
“我们不是医生,不能在一线救治患者。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身所长,按时保质地研发制造出负压救护车,为最美逆行者护航。”
来自华晨集团一位员工的朴实话语,表达了一线科技人真挚的心愿。
华晨集团紧急动员生产救护车驰援防疫一线,科技工作者放弃休息加班加点技术攻关,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忘我投入 为最美逆行者护航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各地医疗机构对负压式救护车的需求不断增加。1月24日除夕,华晨集团接到国家工信部下达的负压式救护车生产任务,在2月20日前完成30台负压式救护车的生产。
时间紧,任务重。华晨员工开始了一段忘我投入的时光,从早8点工作到深夜是常态。一位员工说:“我们不是医生,不能在一线救治患者。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身所长,按时保质地造出负压救护车,为最美逆行者护航。”
科技攻关 全车密封时间压缩至一天
在紧张的生产筹备中,研发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首当其冲。回家过年——这在中国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成了华晨集团专用车基地的技术主管关加雨在这个鼠年新春无法完成的心愿。
因家中的老父亲刚刚过世,关加雨原计划在1月22日返回吉林老家。当时疫情已经开始了蔓延的趋势,他被临时通知1月22日到沈阳市急救中心参会,回家计划只好顺延到大年初二(1月26日)下午。可刚到大年初一,关加雨又接到公司通知他要1月26日正式上班,回老家“看望”老父亲的计划只好取消。
没有过度、没有缓冲,为了抗击疫情,救护车生产迫在眉睫,关加雨二话没说,马上投入到救护车生产的队伍当中。救护车车载负压设备能满足交付期的只有用较大的方舱(1100*500*500mm规格),可实际上,要想把这个设备布局在紧凑型转运救护车内是比较大的难题。如何使设计合理、满足生产工艺精准化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符合救护车行业设计标准,这些问题成了关加雨和他的同事们最为首要面对的挑战。
为此,关加雨和生产组织处处长王文涛等一起,每晚加班至深夜,开启了“5+2”,“白加黑”的模式。
在负压式救护车生产中,最为关键且耗时的是密封环节,正常全车密封需要2-3天,通过王文涛、关加雨等人的现场攻坚,硬是把这个时间压缩到1天。经过多轮数据设计,多轮技术评审,关加雨和同事们终于突破了技术瓶颈,解决了负压设备下侧身排气孔工艺难、整车密闭性等问题,为保障负压式救护车的生产制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提前10天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搭建了包含整车底盘组、改装组、供应链保障组、资金保障组、售后服务组等跨部门工作组,保障应急生产顺畅推进,确保每一辆救护车的产品质量。
这次生产的负压式救护车用华晨金杯底盘改装,医疗舱内饰采用自灭菌复合材料,常用耗材、医疗设备均在一臂范围内。重中之重的负压技术,使车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确保车内空气能够经充分的无害化处理之后排出,进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的机率。
2月5日,华晨雷诺金杯应急生产的第一批15台负压式救护车下线,比照正常生产工期提前10天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2月6日,首批3台负压救护车紧急发往抗击疫情第一线。
2月6日,华晨集团捐赠10辆金杯救护车,用于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驰援防疫一线。
2月12日, 40台负压式救护车从沈阳连夜发往武汉,将救护车在最短时间内运抵抗疫一线。
……
这就是辽宁一线科技人的抗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