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科协联合网易辽宁,连续30天推出“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系列报道,致敬你我身边的辽宁科技人!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虽然从事的不是医学相关专业,但我们仍然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抗击疫情做好后勤保障,用强大的科学武器保护人们健康安全。”
第十二届辽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周明东教授及其科研团队,与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攻关,突破国际技术壁垒,形成“戊基蒽醌法双氧水清洁制备”成套技术,可使双氧水生产装置产能提高30%以上。
辽宁科技人为疫情防控筑起后勤保障之基,对双氧水生产企业产能增长和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安全保障。
用强大的科学武器保护人们健康安全
“前方,有你们砥砺奋战;后方,由我们保驾护航。”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之时,迎来了企业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抗击疫情后勤保障工作,防止疫情卷土重来,是此阶段重点工作。
消毒液是防控疫情的重要后勤保障物资。疫情发生以来,消毒液产能严重不足。84消毒液等次氯酸钠类消杀产品对人体有害且腐蚀性较强,存在局限性。而双氧水具有较强的消毒能力,分解后生成水,是最安全的绿色消毒剂之一。
目前,我国双氧水生产工艺多采用乙基蒽醌法,存在氢效低、蒽醌消耗高、单套装置生产能力低等问题。周明东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际技术封锁,自力更生开展研发,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成功将实验室开发的绿色催化剂应用于戊基蒽醌清洁合成新技术,形成了“戊基蒽醌法双氧水清洁制备”成套技术,彻底解决了传统工艺存在的环保问题,新技术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该技术的实施可使双氧水装置产能提高30%以上,有效缓解双氧水企业的生产压力,增强了抗击疫情后勤保障能力。
履行社会职责,践行使命担当,齐心协力共抗疫情
周明东教授博士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回国后,作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省一流特色学科A类)学科特聘教授,带领团队在过渡金属催化、绿色有机精细化工领域开展科研工作。
多年来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课题50余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年的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为企业应用项目奠定了良好的理论技术基础,所开发多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周明东教授团队积极响应“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必须加快科技研发攻关”的号召,履行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彰显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为抗击疫情和企业复产复工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