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科协联合网易辽宁,连续30天推出“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系列报道,致敬你我身边的辽宁科技人!
2003年非典肆虐时,刚刚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的陈少纯,入职一家研究所,研发方向是可以救治非典病人的无创呼吸机。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陈少纯作为一名创业者,源源不断地将自主研发的呼吸机类设备运往防疫一线。以科技助力疫情防控,陈少纯深知肩负的责任:每多生产一台呼吸机类设备,就能为生命多争取一点时间。
辽宁科技人生产的救命设备
在疫情肆虐的武汉,来自辽宁的10台高流量氧疗设备在北京中日医院詹庆元教授团队所负责的病房中连续使用。
在黄冈市大别山救治中心,55台呼吸机类设备被辽宁“老铁”火速运送到现场,解决了医院的燃眉之急。
在黑龙江,来自辽宁的呼吸机类设备成功救治了黑龙江首例确诊患者。
这些设备的供给者,就是沈阳迈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总经理陈少纯的带领下,他们连续奋战在为医院保供给的生产线上,创造了抗疫40天为全国各地提供了高流量湿化仪和医用大无创呼吸机总计3200余台的战绩,其中湖北占55%。创造了一个月拼出一年产量的奇迹。同时迈思通过各种途径捐赠100台医用呼吸设备。
改进工艺流程 产能提高到平时的10多倍
创业9年,陈少纯从来没有这么忙与累。
迈思医疗是国内为数不多生产医用无创呼吸机和高流量氧疗仪的厂家,陈少纯把自己称作抗疫设备“保供员”。
“从春节前开始,公司就像一列动车高速运转,我一手协调扩大产量,一手安排精准投放,还得组织新品研发,接近一个月连轴转。”口罩未能掩盖黑眼圈的陈少纯说。
大年二十九,每天跟踪肺炎疫情的陈少纯就敏锐决断,向供货商提前下了两年的备品备件订单。随着疫情升级,他暂停家用产品和出口合同,全力生产医用设备供给国内,通过提高工资延长员工劳动时间,改进工艺流程等方式,公司产能一下子提高到了平时的10多倍。
“最难的还是协调各种生产资源。”大年初三,看到国务院延长春节假期的通知,陈少纯意识到供应链吃紧,一连打了几十个电话询问供货情况,“又紧张,又焦虑,那段时间真是让人心力交瘁。”
物流停运了,北京一家供货商亲自驾车,奔袭700多公里送货上门,南方的供应由骨干员工保持跟进。沈阳市浑南区政府向多地发函调货,省市科技、发改、工信等部门给公司协调来扩产资金。随着问题一个个解决,员工们在坚守中看到了希望。
启动第三代产品的研发
这不是陈少纯经历的第一次重大疫情。
2003年非典肆虐时,刚刚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的他,入职一家部队研究所,研发方向就是可以救治非典病人的无创呼吸机。
当时,中国没有自主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从海外进口,每台医用设备高达二三十万元。2011年,陈少纯带着自己参与研发的科技成果创业,第二年就获批上市,价格比进口装备低出一半。5年后,陈少纯领导的高新技术企业又开发出第二代的高流量氧疗仪,将服务人群从重症拓展到中症的肺炎患者。
这次疫情暴发后,陈少纯凭借前期储备,果断启动第三代产品的研发。工程师和工人一样连续加班,每取得一定进展,就马上送到专业机构检测,调整设备参数。
17年前,他只是非典战场的一个小兵,如今,陈少纯对公司发挥更大作用颇感欣慰。他说,肺炎治疗是一个呼吸支持系统与肺部功能恢复抢时间的过程,每多生产一台呼吸机类设备,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