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面前,作为辽宁省新冠病毒肺炎患者集中救治沈阳中心,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一科护士团队没有一人退缩,14人中13人请战负压病房(另有一人处于哺乳期),是第六医院出战人数最多的护理团队。她们当中,大的51岁,小的22岁,年龄跨度达29岁。护士长沈广玲,护士石雪娜、万田表示,在这段职业生涯最难忘的经历中,她们团结协作,在战“疫”中收获了成长、友谊和难忘的回忆。
沈广玲有机会再次冲锋
肝病一科护士团队在2月5日进入负压病房,当时收治的患者中,重症患者就有8人,另有1名危重症患者,照顾、救治患者的任务十分艰巨。沈广玲带领每一名护士尽心尽力、无微不至,让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一名重症患者表达了非常想喝半糖豆浆的想法,沈广玲得知后马上与伙食科取得联系,准备好了豆浆机。不料,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她马上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为患者上了ECMO(人工肺)。待患者转危为安能够进食后,一杯热腾腾的半糖豆浆已放在他的床旁。喝下这杯豆浆,患者连声称谢。
作为一名久经考验的护士长,沈广玲说,这次抗击疫情,是其护理生涯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不但学习到更多疫情防控管理经验,提高了协调沟通能力,同时对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疫情面前,我们这个团队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舍小家为大家,表现出非常高的职业素养。大家团结协作、全力以赴,就像战友般,凝结了深厚的战友情。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大家感到,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为辽沈人民的生命安全作出了贡献。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选择再次冲锋陷阵。”
石雪娜孩子视我为英雄
加入到一线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队伍中,是已有15年护龄的石雪娜最大的心愿。当得知入选的消息后,她既兴奋又紧张,几乎一夜未眠。
进入负压病房后,石雪娜不愿受到更多的照顾,能做的都抢着做,而且一定要做好。有一次,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两口入院,由于年纪大加之情绪紧张,二人在医护询问病情时,回答总是出现反复,一些被告知的事项也总是记不住。正当班的石雪娜就和另外一名护士耐心询问,给老两口倒水喝,并一次次告诉他们呼叫器、坐便器等如何使用。从晚8时到次日0时,连续4个小时,直至老人心情稍微平复后,她们才离开老人的病房。
谈及孩子,石雪娜哽咽了。“儿子总是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老公告诉他,练习册做完了妈妈就回来了。儿子就说‘今晚就能做完,明早妈妈能回家么?’孩子还画了两幅水彩画,‘致敬逆行者’,他将从电视中看到的医护人员形象赋予到我身上,并在上云课后和同学交流的时候告诉他们,‘我妈妈是英雄’。看到孩子的画作,我真的很开心。”
万田两次奋战在一线
出生于1989年的万田工作已有9年,但还是第一次面对疫情,第一次进入负压病房。刚开始确实有一些紧张,但当进入工作状态后,紧张感很快就消失于无形了。万田告诉记者,一名因经停武汉而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在入院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心情十分郁闷。她就和其他护士一起,只要有时间就会陪他说说话,帮他排解苦闷。这名患者转为轻症后,还专门送来水果和饮料致谢。
万田说,通过抗击疫情,自己得到了锻炼,心理上更强大,业务也更熟练了。为患者扎留置针时,要将比普通针头粗又长的针头留置在血管内,要选择一处直而粗的血管,并且需要一定手法配合,这是平时裸手时都不容易完成的处置。有一天深夜,她戴着三层手套,在护目镜有雾气的情况下一次性成功。当回到休息区后,万田和同事们分享了自己的喜悦。“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我们要求‘一针见血’。说易行难,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姐妹们对我的鼓励,也让我很感动,我会继续加油。”万田在第一次解除隔离后,又在4月初报名参加到一线护理队伍中。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