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个大棚种紫苏,7个正值采摘期。十多个大棚种西红柿,这几天就能成熟上市。还有两个大棚处于空档期,紧接着也要种上紫苏。春耕时节,咱们合作社却迎来了丰收季。”4月16日,在铁岭县双井子镇范家窝棚村的兴运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内,理事长陈静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17年,在国家政策和镇里扶贫资金入股的支持下,陈静和两名种植大户一起投资建起30栋百米大棚,并成立兴运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致富的同时带动贫困户脱贫。在这里,贫困户既能打工领薪水,又能参与扶贫资金分红,实现双丰收。
大棚建成了,到底种点啥收益好?经过外出考察、朋友推荐,又几经思考,最终选定种紫苏。“我之前也搞过大棚种植,种瓜果蔬菜,效益并不是很好。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紫苏叶这种可食用也可药用的作物,市场需求旺、效益高,且抗病能力强、好管理。”合作社股东解长清说。
外出学习、网上查资料,了解种植技术后,兴运达合作社就开始种植紫苏,合作社自己育苗种植,通过精心呵护,首次尝试即成功,一栋大棚内全年可产出紫苏叶3000公斤,全部销往沈阳一家农贸批发市场。“之后,我们就与沈阳的农贸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3年来,每年都为其供货,一栋大棚的纯收入能达到普通蔬菜大棚的2倍。”陈静说。
4月17日,淅淅沥沥的小雨让空气有些湿冷,但合作社的紫苏大棚里却暖意融融,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十余名工人正在忙着采摘,一片片嫩绿的紫苏叶一会儿工夫就装满一箱。“随着气温的升高,紫苏大棚相继进入到采收期,平均每天十余人在棚内忙着采摘,日采收约600多斤。”陈静告诉记者,进入3月后,随着各地市场完全开放,紫苏叶价格稳步回升,合作社紫苏叶恢复到往年产销两旺的状态,每两天往沈阳市场送一次货,日均纯收入达到2000余元。
合作社发展好,贫困户受益无穷。自合作社成立后,贫困户马兴才就成了“打工族”,上班不用出村,日工资80元,一个月有15天活,就能领到1200元工资。马兴才因儿子患有智力障碍疾病,必须在家照顾孩子,不能外出打工,全家就靠几亩地维持生活,年均收入不到万元。如今守家在地就能打工挣钱,年底还有扶贫资金分红,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有了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