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产险携手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上线的“寸草安心”心理健康课程已经播出5期,主讲人、北京协和医学院专家杨霞,针对疫情期间孩子宅在家的种种问题,如心情抑郁、不能专注学习、和家长无法沟通等,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实用的方法,干货满满,让不少父母获益匪浅。
和小编来一起回顾一下吧!
【金句集锦】
谈抗疫心理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对信息越了解,过去的经验越丰富,心理就越稳定。
冷静让头脑清醒,不至于崩溃,而过度的思考和焦虑让人精疲力竭。
疫情期间如果有家人去世,不要压抑情绪,而是要说出来,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
谈生命教育
要珍惜生命,就要让孩子感受生命的美好,走近大自然,打开孩子的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要尊重生命的需要。躺着不动很舒服,但那只是肉身的需要,健康的生命还需要适当锻炼和营养。不要怕麻烦,因为付出和收获是相应的。快乐是短暂的,它源于获得;幸福是持久的,它源于奉献。缺德的人不幸福。做残忍的事情可能会有快感,但那不是幸福感。
谈自控能力
一个人能对自己负责任,就是大脑能控制好他所有的思想、行为、情绪,这就是自控能力。人的思维情绪往往很难控制,我们就从规范行为入手,行为包含了纪律、人际关系、写作业的动作、上课的表现等。
谈戒除网瘾
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孩子是否已有打游戏成瘾的苗头。网瘾问题越早进行干预,越容易解决。孩子受到同学影响玩游戏的时候,家长要用正确的活动来影响孩子,要帮孩子结交新的不玩游戏的朋友。
学龄前,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帮助孩子形成“运动是快乐的,劳动是快乐的,读书是快乐的”这样的意识。家长帮助孩子找到快乐的源泉,孩子就不会依赖电子游戏。团队合作式的网络游戏无法帮助孩子形成在现实社会里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谈亲子沟通
孩子2到7岁的关键期,如果无理取闹,可以用“冷漠疗法”:不跟他讲道理,也不跟他妥协,更不要放纵。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每次无理取闹大人都跟他讲道理,反而会让孩子非常矫情。有时候必须让他知道,边界在哪里,责任是什么。我们小时候都难免挨打,但有些孩子反而养成了好的习惯,为什么?因为他把严格的教育升华了,而升华需要一个催化剂,那就是家务劳动,或者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