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21日为第26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抗癌路上,你我同心”。2018年《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以及美国最新发布的《2020年结直肠癌统计报告》中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以每年近8%的速率快速增长,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新增病例逼近了最高发的肺癌,可谓形势严峻。癌症从来没有突然发生,只有突然发现。为普及“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这一科学理念,今天就和大家谈谈如何筛查和预防结直肠癌。
一、如何筛查及筛查人群: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常规方法主要有粪
便常规、粪便DNA检测以及肠镜筛查技术。最新发布的《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中推荐5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的粪便常规(便隐血),推荐筛查周期为每年1次;粪便DNA检测,筛查周期为每1~3年1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筛查周期为每5~10年1次高质量结肠镜检查。由于结直肠癌发病趋势的年轻化,美国癌症协会建议,将起始筛查年龄从50岁降低至45岁。但对高风险人群,比如一级亲属有结直肠息肉或结直肠癌家族史,本人有肠道息肉史或任何恶性肿瘤史(特别接受过盆腔放疗者),患有结直肠癌癌前疾病者(如结直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建议筛查年龄从40岁开始。同时具有以下2项或以上者也被列为高风险人群:1慢性便秘,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2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3粘液血便;4不良生活事件史,指近20年内接受过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5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6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当出现可疑肠癌的消化道症状,如便血、粘液血便和腹痛,以及不明原因的贫血和体重下降等就更应该及时就诊。
二、如何预防及预防措施:大部分结肠癌是由结肠息肉中腺瘤性息
肉和绒毛膜性息肉长期发展恶变而成,其中一半以上是由于多种不良的生活因素引起的,只有约5%的病例归因于潜在的遗传性疾病,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1健康规律的饮食:多项研究表明煎炸、烧烤、熏制、腌制肉类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很多苯并芘等致癌物质,还有可能进一步损伤消化道粘膜,因此减少加工肉类、高脂肪、烘烤食品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粗纤维的食物等,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2自律的生活方式:日本学者最新报道长期吸烟者罹患结直肠癌的几率较正常人群有所升高,而且还是结直肠癌发生肺转移的高危因素。因此不吸烟、不酗酒,按时作息、规律排便、坚持锻炼,保持健康体重,保证良好的自体免疫力,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3保持良好的情绪:肠道作为人体做大的免疫和排毒器官,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 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更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时时调节影响着我们的大脑。最近大量的研究发现, 肠道菌群−肠道−大脑轴与情感、认知密切相关,是一种双向应答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加,如遇亲人去世、家庭不和、工作失意、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会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表现为易怒、急躁、焦虑、紧张、忧虑、压抑、喜静独处、社交障碍等。神经胃肠病学关于脑肠轴的研究进展显示:功能性胃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消化道恶性肿瘤等都与脑肠互动体系紊乱相关。也就是说,结直肠癌的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呈现正相关,如果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调节,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从而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它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目前仍是不可治愈性疾病。因此预防癌症永远胜于治疗癌症。坚持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长期保持阳光乐观的心态,注重进行专业的健康管理和规范的防癌体检,强调早诊早治,会帮助我们尽早筑起健康的第一道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