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溪林社区:以“孝亲”增进社区和谐)
提升传统文化价值认同 小区立石碑记载历史
你见过有在小区里立石碑的吗?沈阳的溪林社区就有。3月29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来到沈河区溪林社区,在社区南侧就有一块1米多高的石碑。石碑是社区居民在8年前立的,石碑上写了一段孝亲故事,记载着溪林的历史。
社区之星
社区志愿者
挖掘不少孝亲故事
社区建设,离不开志愿者的支持,溪林社区田书记介绍说,像贾中仪、张桂兰、吴志国等百名志愿者,在社区治理和最近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很大的引领作用。
贾中仪是社区孝亲文化发起人之一,同时他也是社区十大孝亲推广人、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平日里以“尊老孝亲”为宗旨,他带领夏维明、王淑秋等九位党支部书记,通过多方了解,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孝亲故事和孝星,如悉心照顾老公公的好儿媳齐彩凤、全力照顾母亲的80后好儿子田天,以身边事带动身边人。生活在居民身边的“二十四孝星”,更是用自己平日里真实感人的孝亲事迹影响着身边的邻里。
大事小情
两条孝道
让年轻人有了变化
溪林社区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呼唤孝亲文化的回归,打造的两条孝道可谓是社区一景。
记者看到,孝道位于社区的东西主干道,有200多米长。老孝道以《二十四孝图》《弟子规》等古代经典文化名著作为宣传装饰。新孝道是社区评选出的24位孝星的事迹,故事都非常感人。
居民告诉记者,社区打造了孝道后,很多年轻人不知不觉变化都很大。孝顺的更孝顺了,不爱回家的常回来了。很多同在沈阳的,以前可能是一个月左右回家一趟看看父母,自从孝道建成后,变成每周一次,每次都会给父母买很多东西。
地名来历
溪林
来源于一首小诗
溪林社区的溪林小区原名溪林村,其名取自清代努尔哈赤五叔祖包朗阿的后人密雅纳的一首小诗“清波反向奔西流,溪水淙淙解人愁。林鸟啾啾逗尔乐,天缘有份再来游。”此诗是他探望长辈途经此地有感美景所写,这首诗证明300年前这里的景色就是美不胜收的。
据传说,包朗阿的后人密雅纳在返回途中,路途劳累,偶感风寒,再次途经此地时不治身亡,遂葬于离此不远处。后来很多人选择在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此地居住,安居乐业,并以此诗为名,将这里取名为溪林。溪林的名称中包含的这段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代代相传。上世纪90年代这里定名为溪林社区,之前一直是溪林小区,最早的溪林村,也是根据这首密雅纳写的诗中“溪林”两字得名。
暖心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文化,铭刻心灵、深入骨髓。2020年,溪林社区将把“孝亲善行”文化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说起孝亲,溪林社区的老年人最有发言权。老人们告诉记者:“我们有啥事都找社区。”记者看到,社区养老服务站设置了敬老食堂、康复室、心理疏导室、电脑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室外健身器材区等,满足老年人日常需求的配套服务,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膳食供应、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服务。老人日间入托,在这里享受“暖心服务”,可选择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虽然目前受疫情影响,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是等疫情过后,这些服务仍然会恢复,并且还会增加新项目。
社区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去完善各种孝亲的制度,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老年大学课程可以菜单式选课
溪林社区的老年教室教学互动搞得非常有特色,这也充分体现了社区孝亲敬老的文化特色,形式灵活、寓教于乐的菜单式选修老年大学课程让老年人根据自身需求去选课,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老年人的学习热情。
志愿者刘洪刚义务教授社区老年人太极拳,不论寒暑,学员从练拳到健身,体会着双重收获。退休教师魏闺振免费教手工制作。剪纸课上,七十多岁的老人拿着剪刀专注地剪下细微的纹理。绘画课,老人们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直到看见自己的作品生动地跃然纸上,老人乐得合不拢嘴。这些志愿者既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也找到了退而不休的喜悦和助人自助的快乐。
身边24位孝星张榜公布
溪林小区原本属于老旧弃管小区,改造以后,不但硬件翻新,通过弘扬邻里“孝亲善行”文化,居民的素养提高了。如今,环境改善、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区和谐成为溪林社区新貌的真实写照。
溪林社区书记田海燕介绍,目前搭建了以“一道、两榜、三广场”为主要内容的孝亲善行文化宣传阵地。“一道”即建立“孝亲”大道。在社区主干道两旁设立孝道榜,将《二十四孝图》和“仁义礼智信”等历史典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布景宣传。同时,在社区支干道上建立当代孝道展示榜,将每年评选的居民身边的24位“孝星”张榜公布,宣传普通居民弘扬孝德的先进事迹。“两榜”即善行义举榜和好人榜。三场“即健身广场、敬老广场和孝亲文化广场。在健身广场不仅集中健身器材,而且树立居民文明公约,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向善行善;在敬老广场建有尊老亭及休闲长廊,不定期开展拉近邻里关系、倡导文明新风的主题活动;在孝亲文化广场,围绕“孝心”“孝根”“孝魂”,开展宣传主题活动。
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宁玲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