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疫情过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轨道不会改变)
2020年开年的一场重大疫情极不友好地阻碍和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国经济为此遭受的打击不可忽量。但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女士所言:“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病毒可以把一个国家的人民打倒”,不管是一个月、两个月还是半年,疫情总会过去。当前,除湖北以外中国其他地区疫情实现13连降,全国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中国经济逐渐复苏,疫情期间压抑的消费需求正在缓释。
从基本面看,尽管短期内,中国经济第一季度遭到重创,第二季度可能也会受到影响。但是长期看,疫情只是推迟了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时间,而不是阻碍了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步伐。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来看,因政策弹性和市场活力牵动的“投资”吸引力,14亿人口大国本身的“消费”实力以及中国制造量产价优的“出口”竞争力不会因为疫情“黑天鹅”事件带来根本改变。因为疫情只是限制了资源和要素的流通,让其由于我们自主选择的、严格的抗疫政策暂时性地被冻结了,而不是由于市场本身的低迷和萎缩消失了,随着疫情严控政策对各类商业行为的松绑,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会使中国经济得到自然恢复,这同冬天河水冰冻,春天开化一个道理。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诚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所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从具体面看,就经济结构而言,疫情爆发期内一、二、三产都受到较大影响,其中第三产业所受冲击最为直接,尤其是旅游、餐饮、家政、交通运输、体育和娱乐等行业受影响最大,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危机”从来都是“危”与“机”并存,新冠疫情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和一系列讨喜的“未预后果”。从经济结构看,近年来由于宏观政策影响,我国经济主要靠二、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长期徘徊在10%左右,甚至一度被挤兑到10%以下,而本次疫情爆发期内二、三产业发展暂时滞后,第一产业受市场供求影响保持较好势头,加上其“硬通货”作用在本次疫情中得到充分呈现,预计未来国家宏观政策也将同步做出调整。由此,第一产业比重将大幅提升,中国经济结构大概率有望重组。
进一步讲,就具体的行业影响来看,就农业产业而言,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 2月17日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总指数”为137.30,比上周五上升0.69个点。“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43,比上周五上升0.82个点。粮油产品价格指数略有下降。其中,畜产品、蔬菜、食用油价格总体上涨,涨幅最快的是蔬菜,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比上周五上涨2.5%。水产品、水果、粮食总体价格下降。综上,第一产业各行业价格有升有降,但升幅大于降幅,总体行情看好。
就工业产业而言,信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等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以及软件行业,尤其是各类远程办公软件、居家娱乐软件、直播软件因祸得福,将借力持续高速增长;钢铁、石化、建材等原材料工业由于开复工未完全恢复暂时被“冻结”,但由于中国经济长期基本面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在第一、二季度受到影响后将逐渐恢复正常;由于疫情影响,人们出行方式将发生重要转变,由此,装备工业中汽车工业有望销量大增;消费品工业中的食品行业,尤其是罐头行业(方便面、矿泉水、鱼肉罐头等)将呈现增长态势,其他诸如家电、电池、钟表、照明行业、等在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以后将与往年持平;通信业、电子信息业波动不大。
就服务业产业而言,除前文提到的几个服务行业遭受重创之外,其他服务行业从长期基本面看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服务业中获得显著增长的行业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快递业以及卫生服务业上。同时,由于疫情期间隔离政策的实施以及多社区发生租客不让入内等问题,暴露出自主多套房产的重要性,由此预计房地产销售业在年初销售寒冬之后将触底反弹。金融服务业短期虽然受到影响,但由于系列国家金融扶持政策的出台、疫情防控专项债券的投放、线上金融服务的开展,以及100万亿GDP总量的整体实力储备等原因,我国总体金融服务业企稳向好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而且,金融服务业中的健康保险业在这场疫情中行情看涨,将一定程度拉动整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从经济形态看,新冠危机催生了大量的新经济、新模式、新平台和新技术,中国“四新经济”在这场危机中逆风飞翔,借势而起。同时,这些新经济形式叠加互联网和5g技术,使中国经济从线下更多转到线上,从而助推互联网+经济以几何级数增长,正式跨入互联网+经济的黄金发展期;从竞争方式看,由于资金链断裂,一批中小企业“阵亡”之后,长期以来中国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低端竞争局面有望得到部分改变,品牌意识和集团发展模式将进一步升级;从发展方式和销售模式看,传统服装业、果蔬业、地产业,包括教育业等行业大踏步转换销售模式,转战网站销售、微信销售、直播销售,启动中国销售模式升级。另外,本次遭受重创的具有人口高聚集性的几大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业务内容可能会有进一步延展和拓宽。例如,旅游业未来可能更多转向自驾游、自助游及私人订制。家政业疫情中暴露出的风险和弊端则使服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自动洗碗机等高科技家政服务跃入人们视野,未来若干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家政业就业替代发生概率大幅增加。体育、娱乐业尽管短期受到一定影响,但已迅速转到线上,仅是发展方式发生了改变,经济总量不会发生太大影响;从消费模式看,由于疫情给人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风险意识、储蓄习惯、卫生习惯、出行方式等带来转变,预计普通居民未来消费将更多由高端消费性支出、一次性消费支出、服务性消费支出转为基本生活保障支出和健康保障支出,消费平台也将更多由线下转到线上,逐渐形成用户习惯并固定下来。总之,预计以本次疫情为契机中国产业销售模式和居民消费模式将同步发生明显转变。
综上所述,疫情既是“危机”也是“转机”。软件、大数据、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健康经济和卫生经济、数字经济、房地产经济及上下游产业链、各种互联网经济,尤其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商务、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以及其拉动的计算机、摄像头、鼠标配件、各类直播设备等周边产品在疫情中的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激发和提升,上述行业的蓬勃发展将对冲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受损情况。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业中的绝大多数正是立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潮头的领先技术和排头兵产业,再加上中国5g网络的铺设完成,两者叠加的加速度有可能使本次疫情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最大发展契机。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社会秩序全面恢复以后中国经济不降反升,再攀新高!让我们祝福中国、中国经济明天会更好!
作者郭薇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哈佛大学(美)公共卫生学院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