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绵绵,雾绕群山。3月9日,记者驱车行驶30公里,来到位于铁岭县李千户镇朴起村的辽宁鼎丰科润饲料有限公司。与公司外围群山环抱、山水画般宁静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辽宁鼎丰科润厂区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原料库门口,黑E、辽H牌照的两辆大货车早上刚一到达,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卸货;成品库的传输带上,6名工人各自分工进行成品的装车;生产车间内,倒料工人一刻不停,将玉米、豆粕等原料倒入送料口。每道工序忙而不乱、配合默契、紧张有序。
政府包保 企业加压 防疫工作严格精准确保万无一失
测量体温、情况登记、全车消毒,记者到达厂区时,一辆吉林牌照的大货车正在门口接受“全身”消毒。“虽然说抗击疫情工作现在取得了向好的局势,但我们仍然不能放松,严格把住入口关,对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包保人员的责任。”刘景中是铁岭县李千户镇水利站的工作人员,作为疫情期间辽宁鼎丰科润的直接包保人,这一个多月来他每天的上班地点从水利站搬到了公司里,协助指导企业防疫、帮助沟通联系、宣传相关政策,刘景中细致入微的服务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公司技术服务经理尚丽荣告诉记者,为抓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生产,公司制定了应急预案, 2月1日就通过了验收。复工前由专人将厂区环境、设备进行了清扫、消毒,对复工的36名员工进行身体健康状况及春节期间行程调查。同时,公司还建立健全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等相关规章制度。“我们目前在岗36人,每天保证至少2次体温监测,并通过为工人提供防护设备、定时消毒等措施,确保生产安全。”尚丽荣说。
日产150吨 比同期增长20% 产值预计1.5亿元
在位于生产车间三楼的“小料”投放口,车间工人刘全群佩戴口罩将鱼粉、米糠等配料一袋一袋地投入投放口,随后,他将包装袋叠放整齐,将洒落在投放口周围的配料进行清扫。一套程序下来,刘全群动作麻利娴熟。另一边的中控室内,红色绿色的指示灯布满操作板,操作工人对着电脑屏幕进行实时配料。位于一楼的成品库,各种产品按品类整齐摆放,叉车快速穿梭其中,将产品运输到传输带上进行装车。
“目前我们每天的日产量150吨,订单量100吨,客户群主要是东三省及河北、内蒙古等地,生产的4个品系、80余种产品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肯定。”尚丽荣介绍,近期受疫情影响,一些小型养殖企业发展受阻,相反,那些重技术、懂管理的大中型养殖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带动了像辽宁鼎丰科润这种拥有高品质产品企业的发展。近两年,公司通过设备更新、转型升级,去年产量达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截至目前,公司较去年同期产值增长20%,预计全年产值将达1.5亿元,产量达4万吨。
产业升级技术革新 加大科研投入 增强校企合作
在生产车间内,浓浓的奶香味扑面而来,动物饲料为什么不是特殊的气味,反而像是走进了奶粉生产车间。正当记者疑惑时,公司技术总监李丰浩为记者解开了谜团。“没错,这就是奶粉的味道,而且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和我们人所食用的奶粉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还有玉米膨化之后的米香味,我们都喜欢闻,小猪自然也就爱吃,就容易长份量,这也是我们产业升级的成果。” 李丰浩介绍,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的客户群也由原来的小型养殖场变成了中大型养殖场,那么产品就必须符合他们要求。大型养殖场的猪食量大、肉质好、消化率低,这是他们的卖点。而相对应饲料生产企业就要生产出能够满足其要求的产品。“前年和去年,公司对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自主研发的玉米精洗系统不仅能清除玉米杂质,还能降低毒素。”李丰浩说,与此同时,公司加强与辽宁职业学院的校企合作,进行实践课程互动交流,每年学校会派实习生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相关学科教授每月2-3次与企业技术人员一同下乡交流,企业也会走进学院开展技术探讨。
“公司在沈阳苏家屯区建设了生产基地,作为原料预消化发酵车间,研发生产高端、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依然是我们下步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做好抗击疫情的同时,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全力保障周边省市养殖业‘口粮’供应。”李丰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