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3武汉 天气:阴
病毒不可怕,最怕武汉人讲普通话
是我,杏林驰援武汉的医生赵迪。
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1:25,今晚,我值班。
这是我从医以来,一天之内接待过病人最多,说话量最大的一天(报告一下:今天电话查房问诊40人,平均每人沟通时长近30分钟)。
一天下来我发现,在武汉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武汉人讲普通话。
按照流程,医生每天早上例行查房。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先进行电话沟通,但又因为语言的差异,原本一个病人几分钟就可以了解完毕的工作变成了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询问基础病情、身体状况、用药习惯,然后对每个病人进行病情诊断,如是否需要拍片子、如何做针对性治疗……
虽然他们已经在很用力讲好普通话,而我也在很用力听普通话,但沟通全靠蒙、靠猜。最困难的是上了岁数的大爷大妈们,基本不会讲普通话,例如:会把【如家】说成【瑜伽】,会把【吃药】说成【七哟】。
我们问,“您多大年龄?”对方回答,“我是老师。”
“我们没有问你职业,您多大年龄?”对方答,“我是老师呀。”
几个回合下来才知道,他原来说的是,他六十。
鸡同鸭讲说的就是我们,搞得大家哭笑不得。而似乎这个时候,好像特别需要一些这样的桥段,来调节这被疫情凝结的空气。
后来我们想到用互加微信的方式,语音转文字来打破这道尴尬,为此好多患者加了我的微信,从此在他们的朋友圈里多了一个东北医生,他的名字叫杏林。沟通的方式会很简单,第一次被这么多人信任和需要,幸福感满满!
想起网上那张图,湖北就像个生病的小孩,正悲伤无助,一群大哥哥赶来,说别怕,我们来保护你。虽然我并不强大,但你需要我就在。别人说“武汉加油”,都只是说说,而我们是真的来了,来的也不止这七个人,所以,武汉,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就在我们来武汉的路上很多人也在质疑,一家整形医院的医生也会治病救人?其实我们医院的医生都曾经历过全科训练,只是在当今的幸福时代,选择了医疗整形作为专业。我们曾经在三甲医院从业多年,并且多来自于ICU和重症监护室,而这次疫情正好缺重症科的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
就像有人说,如果不是这次疫情,很难知道,原来那些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医生,却有如此的侠骨豪情。每个医者就像一只微弱的萤火虫,汇聚在一起,那光芒定会穿透黑夜。
今天,很忙,但我不累。
武汉,阴冷,但我很暖。
【以上文字根据与赵迪语音通话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