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乍暖还寒,神经科注意事项二三则)
随着国家对于疫情的快速判断和得当处置,以及全国民众团结一心减少聚集和跨区域流动、戴好口罩,国内疫情得到了极为有效的遏制,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但有句话说的好,“行百里路半九十”,最后2个月仍然要注意做好防范,减少聚集,尤其减少医院这种高危场所的频繁出入。东北饮食偏咸,加之气候较为寒冷,脑血管病高发。时至惊蛰,气温回暖,但换季季节仍要警惕脑血栓或脑出血的发生。
一、 规律服药,每天监测
脑血管病一般好发于老年人,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群,另外吸烟诱发小动脉痉挛,也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既往“三高”或者体检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缺血灶”的人群,应注意每天规律服药,监测好血压、血糖,避免明显波动,只有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
二、 适当运动、作息规律
钟南山院士提倡减少出门,但并不是不能出门,飞沫传播也是需要一定的距离和一定的病毒浓度的,所以室外锻炼只要做到避免近距离接触,是安全的。不建议天天家里刷手机、看短视频。过长时间浏览新闻,颈部长时间不良姿势,容易诱发头痛、头晕;过度担忧疫情,轻信官方尚未“证伪”的谣言,容易诱发焦虑情绪、影响睡眠,而失眠后更易出现头晕、头昏、乏力症状,造成疑病困扰。如果过度担忧自己会生病,反复测量体温、手心脚心出汗过多、合并入睡困难,很可能已经处于焦虑状态,这类人往往反复急诊就诊,从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建议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减少使用手机时间,增加纸质书刊阅读,保持健康良好心态。
三、 饮酒适度,多喝温水
2018年8月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基于2800万人的研究,得出“饮酒没有安全值,只要喝酒就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结论。2019年4月由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大学合作发表的论文指出“随着饮酒量增加,房颤、致命性高血压和脑卒中风险持续增加”。因此喝酒不能带来健康收益。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幸福着想,能不喝就不喝。老年人不适合过长时间洗澡,如果合并严重血管狭窄,高温洗浴容易造成机体脱水,使原本血流缓慢的脑组织出现缺血改变,诱发脑梗死的发生。即使没有严重血管狭窄的人群,也应该保持每天间断饮水的习惯。如果没有心衰、肾功能不全,建议每日饮水总量2000毫升。
最后,脑血管病重在预防,一旦得病,应尽早急诊就医,不然很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如果出现偏侧身体的瘫痪、吐字不清、面瘫等症状,请立即前往附近具备溶栓条件的医院急诊进行评估。溶栓只能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半夜发病,切莫拖到白天再看病。
作者:何超 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