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前线丨支援襄阳的“心灵捕手”)
房间变得幽暗、闷热、逼仄,四面的墙壁不断向中间挤压,让人感到呼吸困难、急促。
疫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刁某生活在这样的精神世界中。她断定,新冠肺炎正在侵入她的身体。
“我的症状严重,必须要进重症病房。”刁某奔向医院。
血常规、病毒核酸检测、肺部CT扫描……多项筛查结果显示:刁某未染新冠肺炎。
另一种疾病正在她的体内蠢蠢欲动。
“这是一种常见的焦虑症表现,医学上称之为急性惊恐发作。”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王哲说,面对肆虐的病毒,像刁某这样开启“自吓模式”的人不在少数。
疫情影响的不仅是身体。在襄阳,一场心理战“疫”在同步进行。数次穿行于“红区”,王哲们冲锋在抗击疫情最前沿,全力支援当地开展心理疏导和救援工作。
2月26日,接到襄阳市中医院紧急会诊的请求,王哲、王璐、王舒三名辽宁援襄医疗队心理援助团队成员走进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隔离病区,对一名情绪发生剧烈波动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有人在监视我,我儿子的生命在受到威胁。”确诊感染新冠肺炎后,患者朱某神经系统的防御罩被突破,恐惧和焦虑在体内扩张,甚至出现幻觉。
王哲表示,朱某的症状表现属于急性应激障碍,在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以后,他的情绪、意识判断、记忆力产生了剧烈变化。
这种情况下,靠简单的心理抚慰,例如“话疗”,很难奏效。“而是要依靠规范的药物治疗才能使患者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王哲说。
随后的会诊中,王哲的团队给予患者一些抗焦虑的药物,予以医学处置,患者情绪逐渐平稳。
在王哲看来,个体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往往无所依从,紧张无助的情绪会逐渐蔓延。这时心理恢复的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也是这次心理援助团队支援襄阳的意义所在。
不止患者,奔忙在襄阳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疾控等工作人员,也因为节奏快、强度大,承受着不小的身心压力。
“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团队援襄工作重点之一。”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的王璐和王舒表示,目前正通过组织线上交流的方式,让医务人员们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增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
截至2月27日,王哲的心理援助团队已进行精神科会诊11次,接听患者咨询心理热线35次,主动回访患者心理热线200余人次,微信平台回答患者和医护人员咨询50余人次。目前已覆盖60余名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和70余名襄阳本地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保健服务。
2月27日,在襄阳一社区有密切接触史的隔离区内,正在了解病情的王哲和同事们接到了当地居民送来的一袋子“暖宝宝”。“听说你们是辽宁来支援的,这是我们的谢意。”
这温暖一幕让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王哲感触颇深,“其实最好的心理干预方式,是人性化的关爱关怀。”
应对疫情,如何做好心理防护
疫情期间,普通公众能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提高应对疫情的心理免疫力呢?
对此,辽宁援襄医疗队队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王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理性辨别、认清疫情
由于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关于疫情的信息几乎是铺天盖地而来。然而个人识别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可能会自相矛盾,有的甚至是谣言,不仅导致信息过载,而且导致不确定感增加。这种情况下,只关注权威机构、媒体发布的科学信息,谨慎对待“朋友圈”的各类信息,来源不明的信息不阅读,不相信,不传播。
二、学会转移注意力
找到合适的方式排解情绪。可以多看一看让你开心的电视节目、电影,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找找有趣的段子、做一些适合自身体能的运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三、与亲朋好友增加交流
人们越在困难时,越需要亲密关系的鼓励和安慰。相互加油打气、彼此温暖支持,是获得安全感、降低紧张感的保障。在感到不安、焦虑时,可以通过视频、微信、电话等各种方式与亲朋好友充分交流,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既能疏导负面情绪,也能通过积极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增加抵御疾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