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便出门买药?慢病“长处方”上线,为长期用药护航)
疫情当前,对于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和拿药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人群来说,此时前往医院极易产生交叉感染,引发其他并发症,然而慢病患者需要规范治疗、长期用药,停药、断药会显著影响慢病的有效管理,如何保障充足用药是当下患者和患者家属十分关心的问题。
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切勿自行停药
心血管疾病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严重等特点,严重影响我国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需要进行长期科学有效的管理,健康生活方式和规范药物治疗是最为基本措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大庆教授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间,慢病患者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健康生活方式是所有慢病管理的基石。建议大家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紧张、焦虑或恐惧,乐观的心态是最好的免疫增强剂。其二,要坚持适当的锻炼,慢病患者依据自身情况居家进行康复锻炼,比如走路、慢跑、跳绳、打太极拳、瑜伽、跳操等,可依据自己的病情进行强度和时间的选择,原则是微微出汗且没有不适。其三,保证良好的睡眠,包括规律睡眠,睡眠时间和质量。”
张大庆教授同时指出,在疫情防控阶段,心血管疾病等慢病患者一定要坚持服用药物,不要随意增减甚至停用药物,做好血压、脉搏和血糖的居家监测。比如近期心肌梗死或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如果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引发临床急性事件;另外他汀类药物亦应坚持服用,短期不需要复查血脂,但建议避免同服红霉素类药物、避免饮酒和西柚汁等;既往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停药、减药有可能会诱发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
针对高血压患者则需服用原有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同时做好血压的规律监测,晨起服药前和下午4-6点,可依据血压和自身体会进行适量的调整,尽量避免血压的波动而引发心脑肾等靶器官的并发症。针对心衰患者,一定注意坚持既往的用药方案,但要注意控制液体和食物的摄入,保持体重,适当增减利尿剂的使用。
因此,在疫情防控阶段,慢病患者居家应该做到自我规范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态,按时服用药物,监测好自己各项指标、注意身体变化,尽量避免不规范的疾病管理导致病情加重。
“长处方”上线,一次买足三个月药量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根据国家医保局要求,各地相继实施“长处方”报销政策,支持医疗机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单次处方用药量,减少病人到医疗机构就诊配药次数;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经诊治医院医生评估后,支持将处方用药量放宽至3个月,保障参保患者长期用药需求。以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和单片复方制剂降压药物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为例,在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大幅度的降价,患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使用到这些原研药物,惠及更多百姓。
针对慢性病患者每次去大医院排队时间久,且最多能拿回来一个月用药的情况,辽宁省也在积极推行“长处方”政策,对享受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门诊高值药品、门诊特慢病、普通门诊统筹等待遇的参保患者,支持定点医疗机构根据患者治疗实际需要,最长可一次性开具三个月的诊疗处方。
此项政策的推出,不仅减少了患者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开药的次数,不必频繁往返医院,使得买药更加方便,也切实保障了患者的长期用药需求,随着政策全面落地铺开,将有力地为患者提供便利,进而推动我国慢病的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