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王丹 记者 孙健)1月24日晚,除夕夜。当无数的家庭团聚在电视机前、吃着年夜饺子,在新春钟声敲响之时互送祝福时,市疾控中心的办公楼“灯火通明”,一片忙碌之下是另一番年的味道。
自两天前,全省新冠肺炎防控启动应急响应以来,紧锣密鼓的应急装备补充、业务技能培训、实验室耗材准备就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月23日,我市出现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后,疫情防控形势陡然升级。当市疾控中心接到凌源市可疑疫情报告后,工作人员立即奔赴凌源市进行严谨的现场生物样品采集,随后再转运回朝阳市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样本检测。
1月24日下午4时,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报告出来了,这是我市首例阳性输入性病例。为确保疫情防控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必须即刻启程,连夜向省疾控中心病毒实验室运送样本进行权威复核。
此时,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都沉浸在迎新春的喜悦里。市疾控中心应急队技术工作人员王雷、李伟和司机孟庆鹏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主动请缨前往沈阳送样。
21时,他们到达省疾控中心,完成样品交接手续,把生物样品箱送进了实验室。
22时,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防控工作,他们连夜返回朝阳。三位疫情防控队员穿行鞭炮四起、烟霾覆盖的高速公路,疾驰在返回途中……
24时,新春的钟声敲响了,人们又迎来崭新的一年。他们却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没有服务区可以休息、也没有时间可以耽搁,没有热气腾腾的饺子、也没有家人在旁,三人调侃地拿起矿泉水、面包,在高速上就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开始了特殊的年夜饭。
而此时此刻,市疾控中心大楼,门卫王会民一个人在食堂忙碌,他在给同事们煮速冻饺子。他说,这一次他真正理解了这里的疾控人被称为“健康卫士”的含义---春节无休,共抗疫情。这个除夕夜,对疾控中心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可敬的同事们站在防控疫情最前沿,守护着百姓健康不被侵害。
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时,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所的高建民却无暇吃上一口,此时他正身着防护服“全副武装”地在实验室进行生物样本检测。同事董悦、史志坤在除夕当晚11时匆忙返回工作岗位。两位年轻的母亲均顾不上幼小的孩子,为了样品检验,半夜返回实验室继续奋战。
据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从“疑似”到“确诊”,需要疾控部门层层把关。接到疫情电话后,应急小组会驱车前往目的地。流调人员首先会对病人进行情况问询,包括症状表现、发病时间、有无武汉接触史等。经过初步的诊断,若被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才会进行抽血采样。
在此基础上,市疾控中心对分离后的样本进行病毒检测,如果结果呈“阳性”,会再将样本提交省疾控中心做二次检测(记者注:我市前2例如此,自第3例开始,则由市疾控中心做第二次检测),如果结果仍显示为“阳性”,则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然后进一步做排查锁定每一位密切接触者,隔离以及接触区域的消毒等。除了疫情检测外,疾控部门还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医疗机构等单位,进行新冠肺炎防控指导培训。
早晨6点多上班,晚间下班不定时,24小时轮班在线,调查采样不停歇,这就是在战“疫”最前线的疾控人的工作日常。
1月30日,记者前往市疾控中心采访,因为他们的忙碌,一个上午的时间,竟然无法完成预约的采访计划。
市疾控中心应急科的付伟告诉记者,每天要接打100多个电话解释、协调与咨询,忙碌的工作状态让他已经淡忘了春节的概念。
付伟的儿子在国外工作,这个春节特意回家团聚。然而因为防控疫情,付伟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有时候太晚了,就和衣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打个盹……这个春节假期,家人还没能在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1月30日,儿子返程,他仍然无法离开工作岗位,整整一夜都在伏案草拟防控疫情的督导方案和信息报送……
第二天,付伟接到儿子的越洋电话:“老爸,您一定要注意身体,保护好自己,等儿子半年后再回去,好好敬您一杯‘战疫’庆功酒!”
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为了百姓健康在防控疫情第一线上接续奋斗。他们坚信,这场“战疫”必胜!
来源:朝阳新闻网